(接上文)
夏河城北、前、西、东村
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今夏河城曾为越国国都,名琅琊。秦为琅琊郡治,隋为丰泉县治(开皇十六年置,大业初复为琅琊县)。《史记》载,琅琊台西北十里有琅琊故城。《山东通志·疆域·古迹四》载:“琅琊县故城在县(诸城)东南一百三十里,汉置县,为徐州琅琊郡治,今为夏河城。”《灵山卫志》载,明洪武年间,此地设千户所,名夏河所。《诸城县志·古迹考》载:“夏河城自明为兵寨,在龙湾社,洪武年间灵山卫百户管成包以砖石,周三里余,计一百五步,门四……灵山卫量拨官军居之。” 相传,因城西有河,唯夏季水大,故取名夏河城。夏河城自然村设四个村民委员会。
砚台地村
位于琅琊镇驻地夏河城西1.4公里处。据传,清初葛姓从附近松山子(今胶南市张家楼镇松山子村)迁此立村。因此处有一地方地状似砚台,故名砚台地。多数为葛姓居民,也有少数刘姓居民。
滨海街道(大珠山)
小井村
位于胶南市区南3公里处。据传,明初,黄、李、逄、高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村西有土丘如台,又有凤凰落此之说,故取名凤凰台。明末与瓦屋、小南地连在一起,因改称三联村。清初,因有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传说,引起居民们掘地挖宝,遂得泉,泉水旺盛,饮之味甜���于是砌石成井,又因户少村小,故改名小井。以李姓、逄姓、高姓为主,另外还有杨姓、殷姓、孙姓、张姓、刘姓、徐姓等少数居民。
石甲村
位于大珠山镇驻地东3公里处。据传,明洪武年间孙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以养牛为业,取名大牛村,清初因岭前多石且有峡谷,改名石峡;清道光年间设集,又称石峡集或称石峡庄,民国时因谐音化为石甲。除孙姓居民外,尚有杨姓、姜姓、王姓、张姓、马姓、魏姓、朱姓、高姓、刘姓、陈姓等少数居民。
瓦屋村
位于大珠山镇东北1公里处。据传,明初宋姓、蒋姓、傅姓等从小云南迁至于此,以烧瓦为生,故名瓦屋村。除宋姓、蒋姓、傅姓居民外,尚有金姓、陈姓、孟姓、高姓等居民。
前、后小口子
位于镇驻地南8.7公里处。明永乐年间,毕、田等姓从小云南迁此立村。因村址南濒海口,村小,故名小口子。清初,住户增多,以河为界分为两个村。除毕、田姓外,尚有李姓、赵姓、高姓、逄姓、杨姓、王姓等居民。
宅科村
位于大珠山镇驻地东南10公里处。据传,唐末宋初,夏姓迁此立村,因地处山岭,建室于坑坎之处,故名夏家宅科,明末,高姓九世,从现今胶州三里河迁来,人口兴旺,改村为宅科,居民除高姓、张姓外,尚有胡姓、程姓、王姓等少数居民。
高峪村
位于大珠山镇驻地东南6.9公里处。据传,明初徐志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处大珠山麓,地势高,有山谷,故名高峪庄。民国时因设集,称高峪庄集,解放后称高峪。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及宣统年间称高峪庄,民国时称高峪庄集。除徐姓外,有郭姓、王姓、高姓、马姓、张姓、于姓、罗姓、孙姓、刘姓、田姓、盛姓近40余姓居民居住。
东古镇营村
位于大珠山镇驻地4公里处。据《增修胶志》记载,金太定二十九年(1190年称梁乡镇),明洪武年间,在此建立海防设施,称古镇,亦称古镇口,清道光年间,因此地有兵营,改称古镇营,民国时称前营庄,解放后称东古镇营村。除徐姓居民外,尚有毕姓、王姓、刘姓、逄姓等少数居民。
铁山镇
张仓村
位于胶南市城郊西北部。张仓一名由来已久,据《金史·地理》载,胶西镇三:张仓、梁乡、陈村。据民国版《增修胶志》载:“张仓镇铜记重金库称三两七钱,方建初尺二寸,连纽高二寸五分,面铸篆文八字,曰:‘张仓镇商酒盐场记’;背凿正书二行曰:‘正隆元年五月(公元1156年)秘府监造’。按张仓,胶西县三镇之一,场则榷场,掌其地酒、盐税务,而总其榷於商,故。有此记也。”同书《辞官》载,此地金设督监,又同书《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张仓集。
前吉林村
位于铁山镇驻地北3.9公里。据传,清道光二年(1822年)李姓由诸城迁此立村。因村东棘林茂密,取村名棘林。因村后有一棘林(村),故改称前棘林,后雅化为前吉林。除李姓外,尚有王姓、刘姓等。
墨城安村
位于镇驻地西南方向5公里处。据传,清乾隆年间李氏先祖李松、李梅兄弟由孟家庄迁于本村。因山上有尼姑庵,名墨婵庵,村以庵得名。后因谐音,演变为墨城安。全部属李姓,无其它姓氏。
丙村
位于铁山镇驻地北0.5公里处。据传,明永乐年间,隋氏、张氏、卢氏、马氏四家先祖由云南迁至此择地而居。因居住地附近有一条河,沿河道去向分布了三个村庄,以甲、乙、丙区分,丙村因此得名。随后,宋氏、刘氏、王氏、李氏纷至沓来。
金猪坑村
位于铁山镇、隐珠镇与珠山街道办事处交界。据传,清乾隆年间李姓从附近李家店子迁此立村。因坐落岭上,取名店子上庄,后传说有一石匠在石坑里挖出一头金猪,故改称金猪坑。
祠堂村
该村曾叫万星村。据传,祠堂村曾经出过一名御史,为人非常正直有才,死后皇帝准予“金兴玉葬”殡于该村后。
灵山卫街道
柏果树村
位于灵山卫镇驻地西南4公里。据传,清康熙年间孙姓从今胶州市宾贤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柏果树村因以得名。据民间版《增修胶志·疆域》载:道光年间称白果树,宣统年间称白果树庄,民国是称白果树,今称柏果树。村中谭姓、李姓、孙姓为村中大姓,占村人口总数的70%,此外还有葛、高等姓。
积米崖村
据传,清初金姓十世祖金大章从灵山卫东街迁此开店,遂在此立村。因濒临海湾,可停泊船只,故名灵口,又因此地有山崖,港湾是泥底,亦名净泥崖。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宣统年间称即墨崖,1942年演变为积米崖。
隐珠街道
大卢家疃村
是隐珠镇驻地村。据传,明初卢姓从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迁此立村。因地势平坦,且靠水边,故名卢家汀。明中期,改称卢家疃,又因附近尚有一卢家疃,以该村较大,改称大卢家疃。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代称大卢家疃,民国时称大卢疃。以卢姓为主,其他姓氏很少。
卜落林村
位于隐珠镇驻地东北4公里处。据传,明崇祯年间,程、宋、郭三姓从灵山卫迁此立村。因此地菠萝(柞树)林茂密,故名菠萝林。书写中演变为卜落林。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不落林。除宋姓、程姓、张姓三大姓外,尚有冯姓、郭姓、付姓等少数居民。
小报屋村
位于隐珠镇北部6公里处。据传,清中期王、高两姓分别从胶州艾山与近处王家河岩迁来,在豹窝山下立村。因村小,取名小豹窝。解放后因字义不好,改称小报屋。
豆金河村
处于胶南新老城区结合部。据传,清初冯姓由邻村广城迁此守墓立村,因此处有河,曾产金沙,故名豆金河。冯姓占多数以上,另有李姓、焦姓、张姓、薛姓等少数居民。
珠海街道
石人泊村
位于办事处西南10公里、铁撅山东南侧。据传,明末刘姓从莱州府(今莱州市)迁来立村,因此地有一巨石,形状如人(该石在六十年代末被毁),且有水泊,故名石人泊。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至宣流年间称石人坡,民国时称石人泊。除刘姓居民外,尚有张姓、唐姓、黄姓、王姓、彭姓等12姓居民。
烟台东村
位于胶南市区中心。据族谱记载:清嘉庆年间,先人张培业等从本市大哨头(村)迁居于此,繁衍生息,逐成村落。因村庄座落在明朝设置的“狼烟台”东侧,故名烟台东,古迹尚存。
小溧水村
位于办事处西12公里处。传说洪武二年因云南吴巧县槐树庄村遭洪水淹而迁至本地。当时本地前面、后面有两条河,加上前河南面有自然扇形的两条雨天洪水直泻的长沟,因此水总是源源不断,再加上本地区域较小、人少而人又离不开水,故名为小溧水。
大哨头村
地处城郊,位于海滨工业园中部。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氏祖先张直从小云南迁此立村,取名张家庄。清初,因此处是最西头的一个哨点,且比邻村大,故又改称为大哨头。除张姓外,尚有程姓、高姓、宗姓、薛姓、杨姓、王姓、韩姓、刘姓、任姓等少数居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