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浛洸镇于2006年8月被评为“中国蚕桑之乡基地”
浛洸镇现有蚕桑面积3万多亩,年产鲜茧约12万担,干茧4.32万担,生丝960吨,蚕桑业年产值可达1.2亿元,蚕茧产量占英德市的四分之一,是一个蚕桑大镇,一直以来有种桑养蚕的习惯,2006年被评定为清远市蚕桑类的“一乡一品”镇。辖区内基本形成以架桥石上游沿河两岸的河滩地为蚕桑基地,从事种桑养蚕的人员达2万多人。
为使我镇农民早日脱贫奔康致富,为使土地的产出效益提高,种桑养蚕是首选项目之一。但在桑树、家蚕传统品种和使用传统的耕作饲养技术,严重制约桑园产量的提高和桑叶质量的改善,继而影响养蚕成绩和蚕茧的质量,农民的收入就难以提高,影响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将通过改良桑品种和家蚕品种,改善耕作条件,更新桑树的种植和收获方法,提高养蚕技术、改进养蚕工具,提高桑园单产、提高养蚕成绩和蚕茧质量,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使农民有奔头、得实惠。具体措施:一是改良桑树品种,由传统的荆桑改种为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抗青10号、沙二×伦109、粤桑系统品种。二是改良家蚕品种,用高丝量抗性强品种替代传统的多化性品种,主要推广高丝量、抗高温、抗多湿、抗病性强的品种,如:9.芙×7.湘、7.湘×9.芙及正反交的四元杂交品种。三是改善和完善桑园道路排灌设施。我镇桑园道路均为土路,路面狭窄,且排水设施缺乏甚至没有,造成雨天泥泞不堪,桑园被水浸泡,严重影响桑园的产量和桑叶质量,造成养蚕成绩不高,茧质低劣,极大地伤害农民利益,为此必须改造蔗区道路,确保进出两便,维护蔗农利益。四是改进桑树种植和收获技术,由传统的单行种植改为宽窄行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桑树的产量和叶质,使桑园便于机械化耕作,由传统的枝桑收获改为叶桑和枝桑轮收,利用桑树生理特性,提高单产。推广先进实用的耕作栽培技术,提高科学种桑水平。重点推广机械深耕、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同时,还要加大力度推广桑园机械化耕作,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五是发展水利实施,提高桑园抵御雨水浸泡和干旱威胁的能力。多雨季节和季节性干旱是我镇桑树单产长期不高不稳的主要制约因素,所以今后要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主要是现有田间沟渠的配套,节水灌溉设施(如喷灌、滴灌等)的建议,实行灌溉农业,把桑园单产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六是改进蚕具,提高养蚕技术,通过举办种桑养蚕技术培训班,使蚕农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养好小蚕一半收”,推广小蚕共育,由养蚕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蚕农饲养小蚕,其他蚕农购买小蚕饲养,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有方格簇替代传统的竹花簇,提高结茧率和蚕茧质量,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从而确保农民种桑养蚕的增产增收、高产高效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
浛洸镇现有蚕茧收购站3间,缫丝厂2间,年生产生丝350吨,拟再建缫丝厂2间,鲜茧市场活跃,对蚕茧的流通和深加工能力较强。据估算,通过改良桑树和家蚕品种、改进桑园管理方式、科学养蚕、改进簇具等形式,每亩可提高桑叶产量800—1000斤,可提高养蚕成绩30%,按照10元/市斤的蚕茧计算,可增加蚕农收入300—500元/张蚕种,每亩桑园可增加产值800—1000元,蚕茧质量大幅度提高,蚕农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所以,采用良种良法,科学种养是提高种桑养蚕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茧丝绸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经初步测算,为推广上述措施,需要1190万元(其中桑树品种、家蚕品种、机械耕作和灌溉系统共按200元/亩计算进行补贴需660万元,桑园道路改造30公里需资金350万元,蚕具改进和技术培训180万元)。但实施上述措施后,每亩桑园每年可增加产茧量60斤,按照每斤蚕茧10元计算,当年可为农民多增加收入1980万元(3.3万亩×60斤×10元/斤)。该项目措施是可行的,效益是可观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