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羊宫

家乡区县: 青羊区

青羊宫始建于周朝,原名青羊肆。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唐僖宗避难于蜀中,曾将此作为行宫。待他重返长安后,拨钱增建并下诏改为今名。至明朝,唐朝所建殿宇毁于兵灾。现存建筑为清代康熙六至十年(1667-1671)陆续重建。 关于青羊宫的详细历史如下:唐乐朋龟《西川青羊宫
碑铭》说:“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于蜀国。”题名汉扬雄《蜀王本纪》亦曰:“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时隔三年,老子降临此地,尹喜如约前来,老子显现法相,端坐莲台,尹喜敷演道法。自此以后,青羊宫观便成为神仙聚会、老子传道的圣地。到了唐代,青羊观的规模已相当大
天宝十五年(775),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而幸蜀,居于观内。恰好伟大诗人杜甫居住草堂,亲见雨映行宫,即景赋诗《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答二绝》。中和元年(881年),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奔蜀,也在观中驻营。据记载,在观内忽见红光如毯(球)入地,挖得一块玉砖,上面刻着古篆文:“太上平中和灾”。僖宗便将古篆玉书砖石的发现,当作天降吉祥的象征。后来僖宗返回长安,认为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祖师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的恩典,特下诏令,赐内外库钱二百万,大建殿堂,改“观”为“宫”。青羊宫的宏大格局,就是在那时形成的。宫观落成之后,报导象盛极。唐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记》说:“冈阜崔嵬,楼台显敞,齐东溟圆峤之殿;抗西极化人之宫,牵剑阁之灵威,尽归行在;簇峨眉之秀气,半入都城。烟粘碧坛,风行清磬。”这样一来,青羊宫便成为唐末四川最大、最有影响的宫观了。
到了明代,唐代所建殿宇不幸毁于天灾兵焚,破坏惨重,已不复唐宋盛况。今所见者,均为清康熙六至十年(1667-1671年)陆续重建恢复的,在以后的同治和光绪年间,又经多次培修,改革开放后又多次修葺。宫内保藏有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所刻《道藏辑要》经版,共一万三千余块,皆以梨木雕成,每块双面雕刻,版面清楚,字迹工整,为当今我国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板,是极为珍贵的道教历史文物。
原山建于明代,占地六百平方米,山门西侧为八字墙,长二十米、高四米。墙顶盖琉璃瓦,边上是花瓣为白色,中心为红色的琉璃荷花。右边塑有土地神、青龙像各一尊。还有明代正德十二年冬立的皇恩九龙碑一座。右边塑有白虎像一尊。还有七星桩,上刻有道教秘传天书云篆,根据中天北斗布局,称为北斗七星桩。龙凤桩,大[4] 石狮一对,龙王井一口等。因城市建设需要拆除。
现新建山门庄严宏伟,重叠飞檐。龙、虎吉祥动物雕饰镶嵌在飞檐壁柱上,雕刻细致、造形典雅。殿顶塑有两条游龙正戏抢灵珠,生动活脱,煞是宏丽,展示了东方文明的古老与活力。
金字横匾“青羊宫”高悬在山门正上方。此匾为清乾隆年间成都华阳县令安洪德的墨迹,笔力遒劲,为青羊宫一大文物。

河鲤(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