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邓氏家庭的宗祠情

家乡区县: 江西省吉水县

      香港第一大姓氏家庭——新界邓氏家庭属香港五大家族之首。邓氏家族早在九百多年前由吉水金滩镇白沙村徒出,经过近千年的繁衍,现在分布在新界的屏山、厦村、大铺头、锦田、龙跃头五大村落,有三万余人。香港邓氏宗亲对故乡人的来访非常热情,各村都在宗族祠堂内以最高家族礼节接待故乡来客。
      香港高楼林立,但香港宗族祠堂也随处可见,座落在元朗屏山的万里祖祠、粉岭龙跃头的松岭邓公祠、厦村的友恭堂祠等大都气势恢宏。祠堂均为三进式建筑,设三厅两院、后厅(正厅)设有祭坛,供奉祖先的灵牌。松岭邓公祠是粉岭区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祠堂,它始建于1525年,铁青色的砖墙一尘不染,大门上方红底粉金祠名、卧虎图及壁画光彩夺目,屋顶以石弯瓷制鳌鱼和狮子作装饰,室内的主梁和横梁均有精美的雕饰,刻工极为精致。正厅的祭坛中,供奉着刻有龙头的宋朝邓惟汲及其妻——宋高宗之女、孝宗之娣、光宗之姑母赵氏的木主牌。而在屏山的邓氏万里祖祠,一副“吉水流芳频馨藻结,屏山毓秀椒衍瓜绵”的对联则道出了祖基家世。厦村、屏山、龙跃头等村还保留许多完好的家祠,这些家祠不仅供祭祀所用,还藏有不少供族人求学的书籍和习武的刀、剑、戟、弓等。这些宗祠,原本也是培养后人的重要场所。
      香港邓氏家族的所有宗祠,其势之浩,其史之明,均非一般宗祠可比。因而,香港把屏山等地的宗祠辟为文物胜地,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参观。
      香港邓氏宗祠至今仍旧用作族人点丁灯,饮丁酒的地方。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凡在过去一年内添了男丁的,都燃亮花灯,悬挂于祠堂横梁之上。花灯上写上诸如旨福归堂、状元及第、引儿板桂、添丁发财等吉祥语句,代表身为父母者的心声。花灯下悬挂了婴儿名字,筷子、红萝卜、芋头等,希望祖先庇荫。每个添了丁的家庭会备有红桶,内有水果、米粮,并有燃着的蜡烛,置于族中崇祀的主神像前,早晚上香,祈求保佑。元宵当晚,添丁者按谷例以盘菜形式宴请族人饮丁酒。一桌八人,围坐共享一盘食物,象征团圆之意,而菜式分层叠放,有上下和睦,不分彼此的意思。邓氏家族早期盘菜的材料分为五层,由下至上是萝卜、菜头、猪皮、鱿鱼,最上面的是猪肉和白切鸡,时至今日,盘菜的材料比以前丰富得多,除上述六种外,还有豆腐、鳝干、荷兰豆、鲜虾、冬菇等,一盘食物净重十余斤。在香港吃盘菜意味着喜庆。在宗祠里吃盘菜,则表明是全族人的大喜日子。现在新界地区已将盘菜作为旅游饮食文化的传统佳肴款待四方来客。
      同故里吉水一般,香港邓氏宗祠还是族人举行婚丧嫁娶典礼和村族进行磋商重大事项的场所。而最为盛典的,还是十年一次的全族人“太平清醮”。太平清醮目的是祈求地方上的平安。建醮仪式多以道教方式进行,且过程十分复杂,建醮期间或完毕,会安排戏班在宗祠内上演“神功戏”,意使神人共乐,同享升平,全族男女老少都来庆祝此项盛典。
      时事日新,现代文明程度极高的香港,居然还延绎着民族故里极浓的特色文化,弘扬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宗亲族情,实在令人惊叹!
      当年我受香港邓氏家族委托,负责金滩镇白沙村小学、书院、邓氏宗祠的筹建工作,当工程举行竣工典礼时,香港邓氏后裔组织了一个庞大团体前来参加。因为白沙村是他们的根。宗祠家祠能在香港如此盛兴,也许是香港人民能于一百多年的沉沦中,不屈不挠抗争到胜利的一个精神写照。尽管香港早已步入国际大都市行列,生活习性的许多方面也已西化、洋化,但一代又一代的香港人并没有把自己与现代文明融汇于一体,将华夏子孙的凛然正气与傲骨精神集结于一身,宗祠是最好的见证!

gogoing(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