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鼓道情

家乡区县: 江西省吉水县

渔鼓,俗称“嘣嘣曲”;道情,道人间的喜怒哀乐。它是吉水劳动人民喜闻乐见、有着独特风味的一种典艺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
吉水渔鼓始于宋代,盛行于明末清初。当时县城有皇帝赐封的“圣恩堂”,圣恩堂集聚盲人学艺,师徒相传。大批的曲艺人在各地走街串巷,上茶楼、洒肆和旅社演唱。吉水渔鼓由一人或两人坐唱,有说有唱,以唱为主,伴奏乐器有渔鼓和二胡。渔鼓即由一根长一尺八寸、直径约三市寸的贯通竹筒,一端蒙上猪油膜做成。伴奏时,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并列拍击鼓面,发出明亮、清脆、浑厚的“嘣嘣”的响声,这叫一响;如果同时左手舞动简板敲击节拍,这叫二响。筒板由绳子穿两块竹板组成。演奏者根据感情的需要,击出各种不同的节奏来。用二胡伴奏时,除过门(间奏曲)和拖腔外,还充分利用换把、滑音和泛音的特点,生动地表现人的对话,如“唔”、“啊”等等。还形象地摸拟出各种声音,如开门声“叽呀!”、锣鼓声“咚咚呛”等等。这两种伴奏形式均为演唱者自击自唱或自拉自唱。
吉水渔鼓以说唱来描绘故事、人物,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提示得非常生动、细腻、深刻。它擅长于儿女等方面情节、唱词通俗易懂的节目,如《孟姜女》、《毛棚记》、《蔡鸣凤》等。也能演唱各个时期的历史歌曲,更能结合当代形势编演新节目。演唱者在演唱时多用地方方言、曲调的衬词,如“哪,哇,叻”等,在唱腔中出现得有条不紊,充满感情。演唱者能做到一曲多用,一曲百唱,一人多声,一鼓多音,以表现各种人物的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清光绪、宣统年间,渔鼓道情特别盛行。流行的传统节目有大唱本《白扇记》、《卖花记》、《金笼记》、《善恶记》、《梁成辉打案》、《十八只寡妇闹江西》等30多个。以后的小唱段有《十邓夫》、《十八摸》、《十月怀胎》、《十二个月生产》、《攻打三曲滩》、《列宁学校女学生》、《十想毛主席》等120多个。
民国年间,乌江渔梁村夏女子夫妻的渔鼓道情受人欢迎。建国后,县文化馆曾召集盲艺人于1959年2月组建曲艺说唱队。该队驻扎在文化馆(万寿宫)对面的“三义园茶馆”内。由著名艺人罗兴涛任队长,领5名队员,以渔鼓道情形式配以新的内容,城乡巡回演唱。罗兴涛不仅唱念俱佳,且能自编自演,多次在全县性大会上登台表演。1956年,全县盲艺人会演,他的演唱博得好评。1958、1959年,他两次出席地区会演。1959年,他被选拔加入吉安地区代表队,出席全省在景德镇举办的文艺会演。1959年,他被选拔加入吉安地区代表队,出席全省在景德镇举办的文艺会演,创作的《十二个月生产》获得创作、表演奖,影响很大。
击渔鼓,唱曲调。渔鼓,渔鼓,鼓世道兴衰;道情,道情,道人世间情。八仙中倒骑毛驴的张果老,就是敲打渔鼓传唱道情,云游四方,他是渔鼓道情的祖师爷。

夏木叶汐(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