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山庙会故事多

家乡区县: 来宾市兴宾区

敖山庙是壮族布伢(花婆)文化重要载体,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3月21日,自治区专家组到寺山乡鳌山庙采集图文及视频资料,拟将壮族布伢文化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过传承和发展,鳌山庙会一年有3次,分别在农历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举办。”73岁的韦应鲁是壮族布伢(花婆)文化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候选人之一。韦应鲁告诉记者,布伢是壮语的说法,意即花婆。敖山庙中供奉的圣人正是花婆。
相传明朝年间,方学村猎户张之花在鳌山脚下有一块土地,他在地里播种三角麦,天天有山鸡来偷吃麦子。张之花打了很多枪,才打中其中一只,张之花追寻到半山腰的一处花丛。扒开花丛,发现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三个字“敖山庙”。张之花怕触动神灵,在石碑前祈求跪拜,希望能在山下种粮丰收,如果灵念,就在此建一间茅屋供奉。之后,张之花在鳌山下种粮年年丰收,于是,他在石碑处建起了鳌山庙。随着口口相传,附近村民纷纷来此祈福,其中尤以求子和求姻缘闻名,花婆一说由此传开。
“庙中有大婆、二婆和三婆。”,大婆姓罗,相传她从贵县(今贵港市)到来宾的石塘老街贩牛,因为大婆是阴人(当地对神仙的一种称呼),与世间人做不成生意,无法生活,为了找到地方住,大婆看中鳌山这块风水宝地,便在此住下。二婆姓赵,是武宣县禄新乡方学村人,她曾住在方学的一座铜鼓庙,当地穷苦农民把小孩带到庙里让二婆照看,小孩养得白白胖胖的。一日,村中有一游手好闲妇女去铜鼓庙一探究竟,竟发现这个二婆喂小孩吃牛粪,这引起众怒,二婆被迫离开方学,来到了鳌山。三婆姓刘,是迁江人,其疯玩成性,一旦出门便不思归家。一日,三婆来到鳌山想要落脚,大婆、二婆知其秉性,不愿收留,三婆恳请并答应负责住处的用水。后来,三婆的一个在龙洞山的朋友北山公对准鳌山射了一箭,鳌山山腰从此有了涓涓清泉。
据悉,最近几年,有老板借鳌山庙之名以及秀丽的自然资源,投资建起了鳌山风景区。每当举办庙会,便会有数万群众慕名前来,好不热闹。

MXY(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