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而得名河南梆子,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河南省的简称是“豫”而将该剧种定名为“豫剧”。
除河南本省外,河北、山东、陕西、湖北、山西、四川、甘肃等各省以及台湾等地都曾有专业豫剧团分布。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的局面。根据2004年的统计,中国大陆的豫剧团达160个,是全国之最。2006年5月20日,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是新中国成是在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戏曲剧种。根据2006年中国文化部门的统计,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达167个,民营豫剧团1000多个,是21世纪后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
豫剧之名的正式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梆子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50年,中南区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为发展戏剧事业,派人在郑州招收一批河南梆子演员到武汉,组成以陈素真、王魁元、黄忠祥为首的“群众河南梆子剧团”。1951年,“群众河南梆子剧团”演员李景萼等人在中南区军政委员会的春节联欢会上表演《拷红》一剧,演出结束后,中南区军政会副主席邓子恢接见了相关演员。谈到河南梆子时,邓子恢说:“河南梆子是个小名,豫是河南省的简称,我看可以取个大名为豫剧比较恰当。”同年8月间,该剧团在河南、河北等地巡回演出时将河南梆子改称为豫剧,“群众河南梆子剧团”亦改名为“武汉市群众豫剧团”。1952年12月,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在北京举行。香玉剧社的河南梆子剧参加了会演,在这一次会演中,官方正式将河南梆子的称呼改为豫剧,豫剧一词正式取代河南梆子。此后,中国各地纷纷成立豫剧职业团体,迎来了豫剧的大繁荣时代。
在豫剧繁盛时期,从事豫剧专业的演职员,其成分已不仅仅是汉族、回族和满族,还有朝鲜族、蒙古族、高山族、犹太人等少数族裔,在一些全国性的戏剧活动中,她还被公认为是当今艺坛上的“叫座剧种”。特别是她那根植中原、昂奋勃发的宏大气魄,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高亢激越、简洁明快的唱腔曲调,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风格,幽默诙谐、乐观向上的语言情趣,不难不涩、南北易懂的中州韵音,质朴无华、宽厚浩然的文化风貌,反映现实、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众格局等,都是中国其他戏剧品种所难以企及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