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难,顾名思义,是为躲灾逃难易地求安的无奈之举,岂知耀州演池乡果有一取“避难”为村名的小村庄。
避难村在演池乡政府驻地东北约2华里处,村傍塬临沟,地势险峻,虽小若弹丸,但十分隐蔽,实乃藏身的极好所在,1968年起,该地连年丰收,曾一度改名为“新兴村”。
“避难”得名一说为,相传东汉皇帝刘秀当年曾“避难”于此,村中老池边原有通大石碑,平扑于地,上镌蝇头小楷,字体娟秀,村中老人常坐其上纳凉,不远处有一对石羊,形体颇丰,人称“石羊坟”,上世纪九十年代尚在,后不知去向;
“避难”得名另一说为,相传宋元政权易帜当初,在长达八年的双方拉锯战中,这里成了“红白交界处”,百姓身牌皆“书两面,宋至则应宋,元至则应元”,常常搞得狼狈不堪,焦头烂额,真可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时,南宋频临灭亡,但困兽犹斗,宋军常在“避难村”设伏,时时出其不意地伏击元军铁骑,而其他村庄则“遭之如割羊豕,惟此村可守”,民众“亦皆避难于此,故名其村五避难云”(《同官县志》卷十)。
这里附带要说的是,“避难村”原归同官县辖,距同官县城仅二十余里,公元1965年划归耀县辖,其村名故入《同官县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