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的形势下,在国家战略层面,除了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外,金融改革也将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今年以来,尽管金融改革的步伐已经加快,但是,对于步入新常态的经济形势而言,仍然显得有些不适应。
今年以来,尽管金融改革的步伐已经加快,但是,对于步入新常态的经济形势而言,仍然显得有些不适应。
笔者注意到,4月17日,李克强总理前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考察过程中,重点谈到了金融与实体、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的问题。这是继国家统计局发布7%的第一季度经济增速之后总理单独对金融企业的调研,这表明总理仍在寻求应对困难的对策。
由于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的形势下,在国家战略层面,除了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外,金融改革也将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其不仅包括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金融企业的市场化竞争等,更为重要的是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升级发展服务。
正如总理所言,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但光有肌体,没有血液,经济活不了。金融和实体经济应该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金融业在经济升级发展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毕竟国内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但下行压力加大,金融调控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有新举措,稳健货币政策要灵活有效,加大定向调控和结构性改革力度,在搭配组合运用好现有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根据需要创新推出针对性强的金融措施,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相互配合,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支撑。与此同时,实体经济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新的业态、新的产业在兴起,但传统支撑经济发展的引擎依然很重要。中国正进入一个“衔接期”,能不能衔接好,金融系统的作用非常重要。
而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尽管各级政府喊了很多年了,最近几年呼声尤其高。但总理通过考察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贷款利率普遍在6%以上,而相当企业利润目前平均只有5%,扣除财务费用之后就成负增长。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看来,在未来5到10年之内,中国进入经济转型非常关键的时期,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另外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风险应对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新环境之下,对金融来说有一个非常紧迫的要求,就是金融业自身要加快转型,要提升金融行业的服务效率以及风险管理能力。
这其中包括为经济稳定增长创造良好金融环境,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和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争取时间;支持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创新和新兴产业,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动力,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农业,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促进就业和消费,优化产业布局,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帮助实体经济更好地应对转型和市场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如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可能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企业产品更新可能遇到的市场风险,输出资本可能遇到的国际风险等;建设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企业年金计划、中小企业雇主的养老金计划和个人退休产品等。
不仅如此,笔者还获得一组数据,即使作为浙江首家民营银行——温州民商银行被披露在其开业之后的一个月里仅发放了11笔贷款,显示民营银行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这表明发展小微金融并不是简单地放开牌照引入机构的问题,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支持万众创新,仅仅通过放开市场准入这个环节是远远不够的,还面临着进一步的发展中的创新问题。
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要以改革的方式,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的服务。商业银行要根据企业情况自主开展贷款展期或续贷,多措并举引导实际利率下行。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基金和再担保机构,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贷款流转等方式盘活存量资金,发展金融租赁,支持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发展,扶持“三农”等薄弱环节。扩大直接融资,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互联互通,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实体经济,使金融与实体经济共享发展红利。
当然,还要依靠深化改革增强金融业的活力和效率。在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过程中,正如总理所言,要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实现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村镇银行设立“常态化”,塑造金融新格局。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扎实向前。推进保险业改革创新,利用来源稳定、期限长的保险资金设立投资基金,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扩大向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发放抵押补充贷款规模,支持棚改、水利、中西部铁路等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重大项目尽快落地。通过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扩大“两优”贷款规模等,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和升级。要支持金融创新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