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世界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旧时汉族民间广泛崇奉的神祇,即中岳嵩山君神。古称中岳,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河南省西部,属伏牛山系,地处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最高峰连天峰1512米;东西绵延60多公里;东依省会郑州,西临古都洛阳,南依颍水,北邻黄河。地处中原,东西横卧,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嵩高”、“崇山”,西周时称天室山。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阳后,以“嵩为中央、左岱、右华”,为“天地之中”,称中岳嵩山。嵩山又分为少室山和太室山两部分,共72峰。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
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接五代京都汴梁,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素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称。于奇异的峻峰,宫观林立,故为中原地区第一名山。
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亲临,更是神仙相聚对话的洞天福地。《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1]
中文名称嵩山
外文名称Mount Song
别 名外方、嵩高、崇高、中岳
所属地区河南省
地理位置河南西部、秦岭东脉
面 积面积450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少林寺、塔林,少室山,连天峰
字 音sōng shān
票 价50元(2014年6月23日)
嵩山在不到20平方公里内清晰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23亿年、18亿年和5.7亿年的三次构造运动的遗迹,其不整合接触面清晰,变质变形遗迹多姿多彩。在400平方公里内,连续完整地出露着太古宙、远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五个时期的地质现象在嵩山表露齐全,地质学上称之为世界上罕见的“五代同堂”。马杏垣教授的“重力滑动构造”理论,创立于嵩山,各种滑动遗迹在嵩山都有典型系统的显示。嵩山以其丰富的地质内涵受到世人青睐。观看嵩山五代地质,犹如翻阅一部地质史。嵩山地区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出露,构成了中国最古老的岩象——“登封群”的“登封朵岩”。[2]
嵩山的山体岩石复杂繁多,主要是石英岩岩层。经地质学家研究,嵩山的基底岩石形成于地球发展的早期阶段,它们可能是那时候大量火山、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些岩石形成时,地球表面空气中氧气含量很少,可能同许多行星体的表面情况差不多,不适于生物生存。迄今为止,还没发现它们之中保存有当时任何生物的遗迹。
太室山全景
太室山全景
大约距今23亿年前,嵩山地壳发生了一次剧烈运动,地质学家们管这次运动叫“嵩阳运动”。“嵩阳运动”之后,地壳开始下沉到海平面以下,接受了巨厚的嵩山群底层的沉积。这个过程大约经历了10多亿年。现存的嵩山群地层厚度达到了2100多米,其中由于地壳升降、风化剥蚀等,可能损失了一些,这一段时期属于地质史上的元古代早期。这时,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如菌藻类植物慢慢开始形成,在其后期才开始出现一些原始动物。
在距今18亿年前后,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变动,巨厚的石英砂岩开始慢慢隆起,并且皱褶成山。这一次地壳运动的推挤力量来自东西方向,所以嵩山群的地层都被推挤成走向接近南北的皱褶了。皱褶作用十分强烈,有的岩层甚至被挤得直立了起来。这在太室山和少室山的南侧都可以见到。这一次地壳运动被称为“中岳运动”。中岳运动也发生了一些断层。
中岳运动之后,地壳又慢慢被夷平、下降,开始是沉积粗大颗粒的砾岩,以后是砾岩、泥岩,一直到含钙镁的石灰岩,说明这里的地壳开始被海水所淹没。一直到五六亿年的时候,发生了“少林运动”,才结束了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古生代。这次运动的证据在少林寺的南面山坡上可以见到。少林寺位置正代表着地质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寺的前面是元古代地层,寺的后面是寒武纪地层。[2-3]
从寒武纪到奥陶纪,嵩山地区仍然被海水深深覆盖着。又经过了两亿年左右,这里的地壳开始上升到海平面以上,遭受风化和剥蚀作用,在石灰纪时形成了含煤地层,一直到二叠纪,在嵩山的南北两侧都沉积了这种地层,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煤田。
尽管人类很难察觉地球这种永恒不断的运动,但经过亿万年地质时代的积累,地球表面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的。而演化的历史,正式通过我们能看到的各种岩石、地层以及附存于它们中的古生物化石来解读的。很多国家的地质学家前来考察后认为:在这4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能看到40亿年来地球演变的轨迹。嵩山独特的地质背景、地貌特征历来为地质学家所瞩目,吸引了国内外诸多地质工作者在此开展科研教学考察活动,为全面了解嵩山地质演化规律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嵩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岳”,它们和珍稀的地质遗迹相配合构成了立体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世界地质公园景观。[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