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营乃京东古镇,历史悠久,商贸繁荣,各民族云集,食品文化底蕴深厚,独特的风味小吃,享誉长城内外,有口皆碑的有以下几种。
馓子。馓子又称捻头,屈原在《楚辞·招魂》中所提的“巨女”也指馓子。宋朝苏东坡品尝馓子后赋诗:“千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炸嫩黄深,夜来未睡知轻重,压偏佳人缠臂金。”
馓子使用的原料为精面粉、植物油、香油、特制添加料。具体做法是盐水和面,揉揉停停,五斤面约和两个小时,把和好的面用手搓成手指粗细的面条,用油浸泡一个小时,再把泡好的面条往手上倒,倒成筷子粗细,五六条成一把,用两根筷子卷成卷下锅油炸,油是芝麻油和花生油各半的混合油。炸时看好火候,火大炸碎,火小炸不起来。馓子香脆好吃,还利便润肠,温中益气,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小吃“三宗宝”,煎饼、切糕、豆腐脑。煎饼原料选用纯正的小米面,加鸡蛋、葱花、香酱等作料,传统烤炉使用硬木燃料,摊出来的煎饼金黄透明薄如纸,香糯可口,裹油条或炸糕吃,令人回味不尽。建昌营的摊煎饼世家要数回族金家,代代相传。切糕,自古以来数回民穆家的黄切糕和哈家的白切糕最出名,用料纯正,上好的粘黄米、江米作原料,辅以大枣、豆类、香料等,做出的切糕味美色鲜,不粘口。建昌营的豆腐脑也堪称一绝,选用上等大豆,磨制精细,做出的豆腐脑非常有韧性,搭在碗沿上不会断,是深受群众欢迎的美味。
金老五肉饼。金老五,名兴武,回族,建昌营镇和平村人,1952至1958年在街上出摊卖肉饼。他的肉饼外皮金黄、里面鲜嫩,看着喜人,吃着喷香,那时代到建昌营赶集的人没有不品尝金老五肉饼的。他做肉饼用的是八成粉(100斤麦子磨出80斤面)、牛羊背脊肉。他特别讲究配料,作料不全宁可停业到外地去买,齐了再做。翻烙时饼上刷香油,熟透起锅。有一次一锅肉饼忘了放香油,他竟一块未卖全自家用了。
哈家烧麦。这是建昌营哈家一种独传的蒸制食品,上有粳米面捏成的缨子,下有精面包裹肥嫩羊肉、冬瓜做馅的脸颊,竹屉蒸出放在餐桌上,就像一群美人在笑,同时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土炉烧饼。在建昌营,哈家、穆家的土炉烧饼可谓风味独特。他们用自制的土炉烧烤,烧饼选用精制面粉,加芝麻酱、盐、花椒粉等调料,烤出的烧饼香酥可口,可制作夹肉烧饼———蛤蟆吞蜜。由于他们烤的烧饼面精、酥多、火候适中,能够放七天不硬、不变质。
炸糕。建昌营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回民戴家、杨家在节日、集日里出摊卖炸糕,炸糕表面金黄起刺,吃起来甜酥可口,十几米远就闻着特有的香味。在选用粘面、糖、红豆、香料等方面都有祖传的秘方,可称一绝。
清真烧羊肉。上世纪50年代前后,建昌营哈清洲、金廷龙、马文芳几家借鉴西域清真煮制羊肉的经验,推陈出新,选用纯正羊杂碎,用多种调料,慢火足温做出的烧羊肉,熟透形不变,香而不腻,深受群众欢迎。
此外,建国前后建昌四顺馆的包子、南关哈家凉糕、鼓楼后穆家糖炒栗子、西果园王珠的沙炒花生、集市杨宝珍的柏木熏炉烤肉、北关的冰糖葫芦、天顺栈的八大件糕点等,都是建昌营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这些小吃共同构成了建昌营镇独有的饮食文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