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密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溱洧二水左右襟带、大隗具茨环列为屏,溱洧两岸古文化遗址密布,莪沟北岗裴岗文化遗址距今约八千多年历史。在该市范围内发现有裴、李岗文化遗址十二处、仰韶文化遗址十一处、龙山文化遗址十一处,其他还有二里头和二里岗等文化遗址多处。特别是溱洧二水交汇处的中心区域内,有黄帝古都轩辕丘;有黄帝先祖少典氏的方国有熊之墟;有黄帝后裔祝融、郐人和郑武公在此建都的祝融之墟、郐国故城和古郑城;还有夏启建都的新寨遗址;西周密人建国的密国都城;炎帝时补人建都的补国城,这些大小带有都邑性质的古城址共有十一处,形成一个引人注目的古都群。
史料载,新密设县,始于西汉,原址在今大隗镇,隋代大业12年(公元616年)迁址法桥堡,即今天的新密老城。古城历经唐宋元明清,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这里厚重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古老建筑。翻开清嘉庆22年的《密县志》,城郭图中标注的县衙、城隍庙、文庙、法海寺、关帝庙、桧阳书院、卓君庙、节孝祠、火神庙、惠政桥……都能在今天的新密老城中找到她苍老的身影,街道也仍旧是昔日的老街道,更有魏氏家祠、杨家宅院、进士第等数不清的民间建筑。古建筑专家杨焕成、张家泰在考察新密县衙及老城部分古建筑后说:“新密老县衙等古建筑保存之好,在中原地区及至全国县城中都是十分罕见的!”新密老城尽管比不上平遥古城完整,但它保存的古建筑之多、种类之丰富,在中原县城中还是首屈一指,堪称中原“平遥”。
新密古城位于新密市新城区南1公里老城区,古城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离郑州40公里,距离郑--少--洛高速3公里,紧邻郑—石高速、京--港--澳、连--霍高速、107国道,新郑机场能在30分钟内到达。新密古城历史文化厚重,文物遗址颇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新密古县衙、法王寺塔,新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桧阳书院、法海寺、城隍庙、柏松图碑记,一般文物保护单位3处:孔庙、关帝庙、火神庙。整个古城原有风貌保存较好,旧时街道格局犹在,建筑多为低矮的旧式民房,旧房均具有典型的中原传统建筑风格,多为清代及民国初年所建。新密古县衙始建于隋代大业12年(616年),距今已近1400年的历史,总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通过前期的整修,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三堂、大仙楼、监狱、莲池等建筑已基本恢复,并已对外开放。具有全国唯一一个监狱沿用时间最长(一直沿用到2003年)、全国唯一一个五进院落、全国唯一一个具有莲池、全国唯一一个受过皇封比其它县衙高一级、全国唯一一个具有双四合院这五大特色。法海寺、城隍庙、关帝庙、火神庙等其它文物遗址现存也较为完好。2008年3月,由北京江山多娇规划院设计的《中国新密古城旅游景区旅游建设规划》已经获得专家评审成功。
新密地理位置奇特,城外西、北、南三面环山,中部丘陵绵亘,沟谷纵横交错,北有青屏山屏避,南有灵岩山伞盖,西北有尖山衬景,东部坦衍开阔,地貌似“箕形”之中有七关相连;双洎河自西到东,绥水河自西北向南辗转又从西向东、向南而流,溱水河从东北向南而流,古城依山傍水,形成“山环水绕、金城环抱”之势。西南有打虎亭汉墓,东南有黄帝云岩宫,古城内城寰楼阁、山光水色,天造地设,构成一幅“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的风水意象图案。古城外围又恰似一幅天生的太极图。古城区主要按照唐代天文风水理论布局,体现了人与建筑、山川、河流的高度和谐。新密风水格局的至善至美,为新密的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典范。
新密处于中原腹地,且地势险要,历来天下有变,常为兵冲。最早的战争是炎帝伐补。东周初,郑武公为称霸中原,举兵灭郐。齐桓公于公元前654年夏,率鲁、宋、陈、卫、曹伐郑,包围了新密 (今大隗镇),是新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公元前562年,晋率诸侯会萧鱼(今尖山乡东南的萧鱼口),复攻郑。春秋战国时期为了防御秦国的扩张,在县西北的浮戏山上,修筑了一道气势雄伟的长城,成为当时东方各国抵抗秦国侵略的桥头堡。
古城是由隋朝时期公元六一六年从大隗镇西迁三十五公里至现址,当时叫法桥堡村,因地形气脉好,三面山:东面川称为盆地,周围三面河流环绕,杨柳飘垂、鸟语花香、称为宝地。城墙高三丈、周围九里十三步、东西、南北、四门八关、城墙墩台九、城门楼四座。东西长三里,南北长二里,关外古迹建筑多处,精美古朴,极有艺术价值。其中县衙公所十多处。学校五处,教场一处,庙堂四十三处、古牌坊十八架,阁十座、塔五座、戏楼三座、亭子两座、花园二处、戏台多座、石桥两架、琉璃影壁一座、大商户四十家、小商户多家、清初至今三百五十年间涌现著名人物三十余人、皇甫军校二人。隋唐宋元明人物不详。
新密市县衙坐落在老城中心区南部,处于旧时商业区和官宦人家的住宅区,周边旧时街道格局犹在,建筑多为低矮的旧式民房,旧房均具有典型的中原传统建筑风格,多为清代及民国初年所建。有些院落比较完整,但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其间还夹有一些现在的简易房屋。县衙西南约50米处有一座古代遗留的城隍庙,庙内大门、主殿、厢房、戏楼、侧院等建筑仍存。城隍庙西侧为法海寺,寺院原有房屋及寺内碑、塔(玉石塔)均已被毁,现改为一所当地学校。县衙正对的南北街道为南大街,与南大街交叉的东西走向街道分别为东大街和西大街。东西大街是老城区的商业街,街上小型店铺鳞次栉比。南大街尽头距县衙约300米是一条东西交通要道——环城南路。该路建在原密县城墙遗址之上。环城南路有一座火神庙和一座关帝庙。两座庙宇并排而建,内分别供奉火神炎帝和关帝。
新密市古代县衙始建于隋大业十二年(616年),毁于元。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冯万金重建,后经多次重修增修,形成了由南端的钟鼓楼,到最北端的花园长220米,东西宽100米,占地面积2.2万余平方米的县衙建筑群,距今已有1400年。古县衙建筑蔚为壮观,中轴线上建有钟鼓楼,照壁、大门、仪门、戒石坊、丹台、卷棚、牧爱堂(大堂)、三銮殿(二堂)、三堂、大仙楼等。大门楼后通道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莲池,仪门西侧是县衙监狱,均为青砖、蓝瓦木结构建筑。新密市古县衙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一直作为县衙使用,民国至解放后为县政府所用,县衙保存完整,其规模之大,为中州地区所罕见。现今建筑为明清风格,文物旅游价值较高。现又在县衙原有建筑内布展了古代刑具、刑罚泥塑、说明图片等,并收集整理了新密市古今进士、名人和历代知县资料展出。
新密古城的繁荣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它己逐渐成为中原经济文化中心,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聚居在这里的中原人民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新密古城文化。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决定的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门墩、石柱、屋脊、挑梁、屋檐……,无不渗透中原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
城镇、建筑本身是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民居建筑较之官府衙署、寺庙殿堂等建筑更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新密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有机结合了中原古建筑以及回族、满族民居的优秀传统,并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鲜明之处就在于无统一的构成机体,明显显示出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里对中原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密古城民居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新密古城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而完整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绿水,与古城遥相呼应。城中民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中原民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古城所包涵的艺术来源于中原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现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术交流融汇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密古城从城镇的整体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筑用材料、工艺装饰、施工工艺、环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风貌,首先是县衙和监狱维持原状,城隍庙、石牌坊、民居一直得到保留。民居仍是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在修复和建造,古城的风貌已得到地方政府最大限度的保护,所有的营造活动均受到严格的控制和指导。新密古城一直是由民众创造的,井将继续创造下去。有幸的是作为一个经历了1400年的官衙所在地、居民聚居地、破坏性的高大建筑居然没有,许多古民居仅用外墙改善了古民居的包装。
新密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中原文化、风格各异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新密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华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符合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
新密老城区是我省百余座老城目前保存原面貌最好的旧城之一,县城基本保留了明清时代的格局,作为一个封建县城建筑的基本要素,衙署、文庙、城隍庙等建筑还保存着,居民区建筑大多数还保存着原貌,很少改造,旧建筑的主体基本存在,恢复原貌的任务并不是很大,因此,以省内独具特色的旧城格局中的历史建筑为载体,以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内涵,将新密老城区打造成新密市一个新的旅游景点,使其成为新密市的旅游龙头产品,可能会给新密旅游带来一些起色。依托新密古城隋、唐、宋、元、明、清六朝建筑遗迹和中国最古老,古县衙沿用时间最长〔监狱自公元616年-2003年〕,古城风水文化最厚重〔东黄帝宫龙,西打虎亭汉墓虎,普陀山七星佛光寺已决定在新密九龙山投资23亿修建中国最大的寺院――九龙山七星佛光寺〕这些极其珍贵,在中国如凤毛麟角的资源,打造华夏第一古城和中国第一古县衙,只要我们规划得体,措施到位,齐抓共管,全民参与,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当前,新密古城开发已经进入紧锣密鼓的阶段,城隍庙也已经修复,本人有幸身为新密的一份子,宣传家乡,为家乡的文化历史旅游大开发造势宣传,责无旁贷,希望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建设我们新密更美好的明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