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
面积
1018
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
85
万亩,人口
46
万,辖
12
镇
317
个行政
村。距省会西安市
55
公里,咸阳市
28
公里,西安咸
阳国际机场
25
公里,
312
国道、关中环线、福银高
速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
礼泉历史悠久,文物荟萃。秦时建县,距今已有
2360
年的历史。因境内有泉,味甘如醴,因而得名
醴泉县。
1964
年,经国务院批准改“醴泉县”为“礼
泉县”
。境内文物荟萃,有古文化遗址
21
处,古建筑
5
处,是陕西省
18
个重点文物旅游大县之一。唐太
宗昭陵占地
30
万亩,陪葬墓
209
座,被誉为世界上
最大的皇家陵园。
礼泉是全国第
果业强县。全县果品面积
70
万
亩,
其中苹果
50
万亩,
酥梨
10
万亩,
还有石榴、
桃、
葡萄、杏子、李子等杂果
15
万亩,果品年总产
75
万
吨,优果率达到
75%
以上。礼泉工业经济实力日益增
2
强。先后引进了北京汇源饮料、深圳通达果汁、安徽
海螺水泥等一批全国知名大企业入驻,
为推进工业化
进程注入了“强心剂”
。
礼泉党建工作硕果盈枝,亮点纷呈。紧扣县委、
县政府工作大局,按照“围绕中心,优化服务,提高
效能,
创先争优”
的工作思路,
以
“抓班子、
抓产业”
为载体,
突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
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抓班子。通过建立“能人”
引入、培训、监督和激励四项机制,全面提升党员干
部队伍整体素质。
特别是在干部培训上,
针对农村干
部知识需求专业化、
多元化的趋势,
首先创新培训方
式,变“请上来”为“走下去”
。将授课教师推向基
层一线,
与干部群众面对面、
手把手的开展培训活动,
做到“哪里有干部
,
哪里有课堂”
。其次,丰富培训内
容,变“包席”为“点菜”
。根据不同乡村,产业侧
重点不尽相同的特点,
采取干部群众点题、
按需送课
的方式进行培训。再次,整合培训资源,变“独奏”
为“合唱”
。针对培训对象、内容相互重叠的现象,
对全县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了优势互
补、资源共享。最后,完善培训机制,变“随意”为
3
“有序”
。针对各单位随意、无序的培训,由县流动
培训学校牵头,
建立联席会议机制,
每季度召开一次
联席会议,
专门研究流动培训学校工作,
同时建立了
申请授课、定期教研、质量跟踪、教学激励、学分督
学等
12
项培训及教学工作制度,使流动培训学校管
理走上制度化、
规范化轨道。
受到了农村干部群众的
普遍欢迎和认可。二抓产业。通过开展“党委争扶一
个项目,带动农村发展;支部争创一个基地,带动产
业升级;党员争当示范户,带动群众增收”的“三争
三带动”
党建主题实践活动,
不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
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已发展特色优
势产业项目
37
个,建成农村党组织产业示范基地
52
个,创建党员示范户
680
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