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构成渭河干流,横跨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全长818公里,流域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1]
甘肃省段
在甘肃省定西市境内,发源于定西市渭源县西南海拔3495米的鸟鼠山北侧,源头高程1383米[1] ,干流由西向东流经渭源县、陇西县后,于鸭儿峡注入天水。主要支流有秦祁河、大咸河、散渡河、义陇河等。境内集水面积10241.78平方千米,占渭河总面积134767平方千米的7.6%,年输沙量5044万吨,境内侵蚀模数5100吨评方千米。[2]
在天水市境内,渭河干流流经武山县、甘谷县和麦积区两县一区,全长270公里,[3] 沿河接纳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芦河、藉河、牛头河。[4]
陕西省段
渭河干流在陕境内,流长502.4公里,流域面积67108平方公里,占陕境黄河流域总面积的50%。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03.7亿立方米,其中陕境产流62.66亿立方米;每年输入黄河泥沙达5.8亿多吨,约占黄河泥沙总量的1/3。
渭河干流从天水出甘肃省,东流至天水与宝鸡接壤,经宝鸡市的陈仓、渭滨、金台、岐山、眉县、扶风,咸阳市的杨陵、武功、兴平、秦都、渭城,西安市的周至、户县、长安、未央、灞桥、高陵、临潼,渭南市的临渭、大荔、华县、华阴等22个县(市、区),至潼关的港口入黄。 陕境渭河流域右岸南山支流较多,从西到东有清姜河、清水河、伐鱼河、石头河、西汤峪、黑河、涝峪河、新河、沣河、皂河、灞河、零河、湭河、赤水河、遇仙河、罗纹河、罗敷河等,大都水清、源短、流急,较长的黑河125公里,灞河104公里,其余皆不足百公里。左岸为黄土阶地原区,支流稀少,从西向东有通关河、小水河、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等,大多水量相对较小而含沙量很大,流长在百公里以上。
主要支流千河,渭河左岸支流,位于关中西部,因流经千山脚下而得名。源出甘肃六盘山南坡石嘴梁南侧,东南流至唐家河入陕境,斜穿宝鸡陇县中部,经千阳、凤翔,于宝鸡市陈仓区冯家嘴注入渭河。河流全长152.6公里,平均比降5.9‰,流域面积3493平方公里,其中省内分别为129公里与3272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量4.85亿立方米,陇县以上流经陇山山地,植被较好,为山货林产区;陇县、千阳间为黄土原梁浅山丘陵区,千阳以下流经黄土台原区,冯家山附近两公里长一段呈峡谷状,以下则河谷展宽,水流分散,主岔不明。主要支流有石罐沟、咸宜河、捕鱼河、峡口河、普洛河等。
漆水河,渭河左岸支流,位于关中西部宝鸡、咸阳两市之间,古时曾叫漆沮水、武亭水、杜阳水,源出麟游县招贤乡石嘴子村西南山沟中,名招贤河;东南流过良舍乡转向东流,名杜水河;到麟游城,纳永安河、澄水河后始名漆水河。城西镇头天台寺有九成宫故址,为隋唐时皇帝避暑胜地,旁有《醴泉铭》碑,系唐魏征撰文,欧阳询手书,被世人誉为“双绝”,为楷书典范之一。漆水再东南流与扶风、乾县和永寿飞地搭界,本段又名好畤河;更南偏西行入武功境漠西河、水至大庄乡南立节村注渭。全河长151公里,平均比降4.7‰,集水面积3824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约2亿立方米。桃树坡以上90公里为上段,属黄土梁状的土石山区,河谷窄深,基岩裸露,植被较好;桃树坡至北郑村为中段,长20公里,穿流于黄土原间,中部形成原间盆地,谷坡破碎陡直,库容1.2亿立方米的羊毛湾水库即建于此;北郑村以下40余公里为下段,河流进入关中盆地,地势平坦,农田水利开发较早。
黑河,渭河右岸支流,流域全在周至县境内。古称芒水,以其出秦岭芒谷而得名;又因其水色黑,故称黑河。源头在太白山东南坡二爷海(海拔3650米),南偏东流经厚畛子,过骆驼脖子直至峪口,长91公里,纳大小支流34条,集水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大部分为茂密森林所覆盖,已有675平方公里划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水源充沛,水质清纯,为西安市重要水源地。河水出峪后穿过浅山丘陵区黄土台原,河道展宽至1000米以上,至沙谷堆、董家园变成了三岔河,河水漫漶,河道游荡,砂砾一片。再东流纳南来的清水、峪、田峪、赤峪等河,在尚村乡石马村投入渭河。全河长125.8公里,集水面积2258平方公里,径流深362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8.17亿立方米,1964年最大径流量12.1亿立方米,1929年最小仅3.04亿立方米,最大洪水流量3040立方米每秒(黑峪口,1980)。民国31年(1942)黑惠渠建成后,计划灌溉农田16万亩。干流自然落差1100余米,可开发水能2.99万千瓦。
沣河,渭河右岸支流,位于关中中部西安西南,正源沣峪河源出长安县西南秦岭北坡南研子沟,流经喂子坪,出沣峪口,先后纳高冠、太平、潏河,北行经沣惠、灵沼至高桥入咸阳市境,与渭河平行东流,在草滩农场西入渭。全河长78公里,平均比降8.2‰,流域面积1386平方公里,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沣峪口以上32公里流经石质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峡谷、宽谷相间,水流清澈湍激,山势奇伟,景色秀丽。出山为山前台原带,河床砂砾淤积,河水入渗地下,两岸滩地土层薄,地下水源丰富,地热水蕴藏较广。秦渡镇附近有沣惠渠首大坝,创建于民国30年(1941),为关中八惠之一,灌溉面积23万亩。大坝以下,水流平缓,河道展宽,河床淤积更甚,形成地上河,常受洪水威胁,五楼堡洪峰曾达1430立方米每秒(1957年7月16日);平时常流量仅10余立方米每秒。沣河的走向,史书有“东北支津”与“沣水东注”之说,但实地考察,中段并无改道迹象,河流变迁主要在下段,即过了丰镐遗址,曾向西北流经沙河会新河入渭,北魏以后,主河道由客省庄北流入咸阳境,或北流或东北流入渭。入渭前系河滩漫流,入渭口摇摆多变,极不稳定。沣河是一条久负盛名的河道,相传古时洪水泛滥,经大禹疏凿乃成。《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说:“沣水东注,维禹之绩。”《尚书·禹贡》说:“漆沮既从,沣水攸同”。《集传》说:“沣水东北流,经丰邑之东,入渭而注于河。”周代丰、镐两京即建在紧靠沣河东西两岸,秦阿房宫,汉、唐长安城离沣河亦不远,昆明池遗址在沣河东岸。
灞河,渭河右岸支流,位于西安市东南部,源出蓝田县东北隅,渭南、华县交界处的箭峪岭南侧九道沟,南流至灞源乡急转西北,经九间房至玉山村折向西南,隔岸即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再经马楼、普化到蓝田县城,纳辋峪河又转西北,过三里镇、泄湖、华胥进入西安市区,穿灞桥、纳浐河北流,于贾家滩北入渭。灞河古名滋水,秦穆公时改滋水为霸水,以显霸功。后霸水又衍为灞河。远于上新世,由于骊山断块的隆起和秦岭的抬升,河水不断向左岸偏移,使左岸支流少而长,右岸支流多而短。全河共有支流60条,较大的有蓝桥河、辋川河、浐河,皆在左岸。灞河全长104公里,流域面积2581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7.4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78万吨。平均比降6.2‰。洪水频繁,民国24年(1935)和1953年曾出现2160立方米每秒29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而常流量不足10立方米每秒。横跨在灞河上的灞桥古今闻名。据《三辅黄图·桥》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柳、留谐音,取挽留之意。《西安府志》说,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甚为壮观。故唐人杨巨源和李白诗有“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与“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之感怀。《开元轶事》则说,灞陵有桥,来迎去送,至此黯然,故又称“销(迷)魂桥”。每逢春日柳絮飘雪,“灞柳风雪扑满面”也是长安八景之一。
石川河右岸支流清河,由清峪河与冶峪河汇流而成。清峪河又名清浊河,源于耀县照金镇西北的野虎沟,向南过白村为淳化、耀县界河,过岳村为三原、泾阳界河;冶峪河一名冶峪水,源出淳化县北安子哇乡老城湾,两源相隔不远,一在石门山东南,一在石门山之南。冶峪河出谷口有临江潭,峡谷飞瀑,景秀迷人,正南行绕淳化城转东南,过黑松林、石桥,入泾阳口镇、云阳,在三原安全滩汇清峪河,向南又急转东偏北行,河床深切百余米,由三原城北经大程入临潼,转东南流注入石川河。清河长147公里,长于石川河干流,集水面积1550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3‰,年径流量0.63亿立方米。石川河全长137公里,平均比降4.6‰,集水面积4478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15亿立方米。流域西宽东窄,呈不对称的巴掌形,东面石川、洛河之间古为金氏陂及卤泊滩,没有支流入渭;连同西面清河流域北原下之地,皆属郑国渠灌区。流域内已建有桃曲坡、冯村、黑松林、小道口等中小水库数十座。
泾河,渭河左岸支流,古称泾水,跨陕甘宁三省(区),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东麓的马尾巴梁东南老龙潭(亦有南北二源之说,即北支出固原县大湾镇,南支出泾源县老龙潭),穿过甘肃东北部平凉、泾川城,从长武马寨乡汤渠进入陕西,东流至芋园乡景家河30余公里一段为陕甘界河,再南流转东南流,经彬县、永寿、淳化、礼泉、泾阳至高陵陈家滩汇入渭河,全长455公里,集水面积45421平方公里,其中省境内河长272公里,集水面积9246平方公里,分别占全河长的60%和总面积的20%。河流域年均总径流量为20.7亿立方米,其中陕境产流4.27亿立方米,水土流失严重,年均输沙量约3亿吨,“泾清渭浊”考证多有,“泾渭分明”已成为分辨事物的成语。泾河洪水陡涨陡落,洪枯悬殊,常流量只有20立方米每秒,最高洪峰流量达14700立方米每秒以上(1911),张家山水文站有记载的最大流量为9200立方米每秒(1933年8月8日),最小仅0.7立方米每秒(1954年6月29日)。
北洛河,古称洛水,通称洛河,50年代改称北洛河,为渭河最长支流,源于榆林地区定边县西白于山最高处魏梁(海拔1907米)之南麓,东经107°36’,北纬37°13’,初名石涝川,东南流至铁边城合王坬子川后叫头道川,至延安地区吴旗县城关合乱石头川后始称洛河。流经定边、靖边、吴旗、志丹、甘泉、富县、洛川、黄陵、宜君、白水、澄城、蒲城、大荔等13县,在三河口附近注入渭河,河长680公里。流域平均宽80公里,呈条带状,总面积26905平方公里,除葫芦河境外有2381平方公里之外,均在省境内,干流平均比降1.5‰。洛河是一条古籍记载较多而又混淆较多的河流。一是与南洛河相混淆。《广韵·铎韵》说:“《尚书·禹贡》在‘导洛自熊耳’,《汉书》洛,本作雒。”清王筠《说文句读补正》说:“许君(许慎)但说陕西、甘肃之洛,是河南之雒本不从水也。段玉裁《小笺》说:“自魏黄初以前,雍州渭洛字作‘洛’,豫州伊雒字作‘雒’,绝无混淆,黄初(220~226)以后乃乱矣。”《魏略》说:“魏以行次为土,水之壮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变‘雒’为‘洛’。”已将渭洛的洛河改称北洛河,以别于伊洛的南洛河。二是与石川河(漆沮水)相混淆。首先将两者混为一谈。《尚书·禹贡》曰:“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毛传》云:“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河。”其次上指漆沮(石川河),下指洛河。《太平寰宇记》载:“沮水自坊州升平县(今宜君县西)北子午岭出,俗号子午水,下会榆谷,慈马等川,遂为沮水,至耀州华原县(今耀县)合漆水,至同州朝邑县(今大荔东)东南入渭。”还有把雍州漆沮水(即武功漆水河)与石川河、洛河互相混同。[1]
零河,是临潼、渭南两县界河,古时叫泠水,因源于蓝田县厚子镇西南零沟而得名。流经大王、贠曲公社西侧,何刘公社东侧、北侧,三张公社南、西侧的深沟中,过白杨公社张义村西北入渭河。在县境内汇高湾沟、刘才沟、老虎沟、芋子沟、邢家沟等较大支流。主流长27公里,流域面积303.9平方公里。其中,在本县境内96.8平方公里,占32.3%。年平均流量为419万立方米,平均比降为2‰。全流域有1公里以内毛沟132条,1~3公里的支沟10条,3~5公里的支沟4条,5公里以上的支沟两条,共148条,长115,310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