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臊子面的特色

家乡区县: 咸阳市礼泉县

岐山臊子面,具有严格的原辅料要求和加工烹调技术标准。它的九字真诀

是:

“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

。这真诀中的每一个字诀,都有

极为精确的内容所指,都有严格的具体技术规定。其中,薄筋光是对面条加工

的要求;煎稀汪是对烹调操作,配料比例的要求;酸辣香是对基本味型的要求。

------

指用上好的精细小麦面粉,通过手工和制,并经过反复揉擀,成

为薄如透纸的面张。然后,使用手工厨刀或专用铡刀,切制成细如丝,长如线

的面条。并分成若干小把小单元,准备分把下锅。

-----

指在和面团时,由于加入了微量的食用碱水,经过反复揉擀,成为

结合紧密,质地均匀,厚薄如一的面张。面条下到锅里,不烂条,不断线。人

们形容说;

“下到锅里团团转,捞(盛)到碗里莲花绽”

。象一朵莲花,开放在

香汤之中。挑在筷子上,长达一二尺。吃到口里,咀嚼起来,有筋丝,有劲头。

不同于一般的宽片面,韭叶面和机制挂面。

------

指面张擀制成型之后,不撒面敷,不粘擀杖。表面光洁白亮,犹

2

如镜面一般。下锅捞碗盛汤后,挑上筷子,不缠不卷。吃到口中,口感光滑舒

适。善食者,常常能一口气,吸入几条长面。面条一头在碗里,中间在筷子上,

另一头已经吸入口内,面头已经到了腹中。

《西游记》中,孙悟空爬上梯子吃长

面的情况,就是这种夸张。

------

指香汤的烹煮火候和温度。一般是先放足特制的肉丁臊子,

经过

添加菜籽油,香醋和专用汤汁之后,就要以武火状态,加热到煎滚的程度。然

后,用文火状态保持恒温煎煮。这样,就能把经过凉水盆中冷却了的长面条,

捞入碗中,浇上滚汤,再升温至所要求的热度。煎汤的温度,可以通过掌勺人

的口唇品尝,或者以食客食用之后的感觉而加以确定。总之,以不烫唇,不烙

碗为最佳适度。

------

指捞入碗中的面条的数量,要与盛入碗中的香汤的数量,保持一

定的比例。一般来说,香汤应占七成,面条应占三成。达到汤清面亮的适中比

例。捞入碗中的面条数量,始终要保持这个比例。过多或者过少,都不是技术

最佳,或者对客人尊敬的表现。一般是,一碗臊子面,两筷子捞尽吃光,为最

佳数量。年轻人,吃得多者,一顿饭能吃数十碗,方才罢手。

------

指在香汤中,调入各种香料粉末后,还要不断地放入适量的具有

岐山特色的臊子——肉丁,香醋香计,及时添加金针丝段,木耳块,葱花丝段

以及姜末等辅佐料。还要向汤中滴入清新的菜籽油或香油,使其漂浮于香汤锅

内。客人端起碗来,满碗生香。人称

“一口吹不透”

。陕西人把浮油和作料丰

富称为“汪”

酸——指用农家专制的香醋作为炝汤佐料,

并且不断地在食用时加入香醋,

调正味觉,使香汤始终保持着“醋味出头”的良好味道。

辣——指用上等辣椒面,用密罗筛过,经过熟油泼制后的辣油制品。在臊

子中和香汤中,作为一个重要的辅助味道,加以变化,产生无穷回味。也有根

据使用者的习惯,以清新的菜油,代替红辣味型的做法。不过,陕西人在食用

臊子面之后,总喜欢用白净的筵席手帕,揩摸嘴唇,从手帕上留下的辣子红程

度,可见辣子油的轻重程度。

香——指在香汤锅中,放置一个包有五香大料的纱布包。使作料经过长期

煮沸,始终保持香味扬溢不退。香的来源,一是在固体香料和辅料中,一在液

体香汁之中。总之,只要有一家人食用臊子面,就会芳香之气,飘上院落,飘

3

遍全村。所以有“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誉词,并不是过分的夸张

陈园霄(2015-04-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