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的教育和科举文化

家乡区县: 吉安吉州区

庐陵教化之功首推唐代著名忠烈大臣、大书法家、称作颜鲁公的颜真卿。我国书法史上的“柳体”和“颜体”是两面旗帜,称之为“颜筋柳骨”,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仍是习书法的范本。于是,人们往往认为颜真卿只是个大书法家。其实他是以忠贞刚烈的品格载于史册的。字如其人,端庄雄伟,遒劲郁勃,才传之久远。他是唐开元时进士,今陕西人,任殿中侍御史,因反对奸人杨国忠的丑恶行径,被排挤出朝廷任平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朝廷一片混乱,京城危急。他联络从兄常山大守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17郡响应,被推为盟主,合兵20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牵制了叛军的力量。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使叛军胆寒。叛乱平息后,他入朝历官至吏部尚书,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唐德宗时,李希烈叛乱,年逾八十的他前往劝谕,不幸被李希烈缢死。

这位功显名扬、忠贞不渝的名臣,因不愿依附权贵,从刑部尚书贬为峡州别驾,于永泰元年(765年)改任吉州司马。庐陵人十分尊敬这位忠臣名儒,学士文人皆以一睹其风采为荣。颜真卿也热爱这块山青水秀的土地,青原山、白鹭洲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最令人称道的业迹,就是在庐陵广置学舍,传播文化。颜真卿离开庐陵后往抚州,庐陵人修建颜鲁公祠纪念这位文化伟人。周巽在《鲁公祠序》中赞他道:“以兴起斯文为己任,益广学舍,聘贤士以淑我吉人,自此庐陵声名文物卓为江表冠”。庐陵大儒欧阳守道在为该祠写的记文中感慨地说:“鲁公事君有犯无隐,愠于群小,之死不回,此州之君子立朝不如此乎?鲁公远谪,所至安之,流落复归,终不惩艾;此州之君子去国不如此乎?鲁公八十元老,殒于贼手,高风劲节,谁其俪之……以鲁公为此,此州俗化,受鲁公赐多矣”。颜真卿不依附权贵,正直无私,遭挫折而不屈服的节操和赤胆忠心为国为民的精神,为庐陵人所仰慕,在赣中大地传播深远。他所倡导兴建的学舍,一直把他的精神与业绩当作楷模,代代流传。庐陵学子们见贤思齐,像颜鲁公那样重德崇文,逐渐酿成了一种良风美俗,正如光绪《吉安府志》所云:到了宋代,“欧阳修一代大儒开宋文章之盛,士相继起,必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敢谏为忠,家诵诗书,人怀慷慨”。自颜真卿播下兴学的种子始,庐陵教育走上兴旺之路;而鲁公守全大节的忠烈壮举,影响和催发了庐陵一批又一批忠臣烈士的诞生。

二、序塾相望

唐代以后,在科举制度的刺激下,地方政府和民间对教育较为重视,兴办了一些书院和州县官办学校。在广泛传播着封建文化知识、教化人民的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唐代庐陵的教育已起步,初见成效,到了两宋,则进入了快车道,不仅处于江西一流的处置,在全国也居上游,到了明代,又掀起了新的高潮。道光《吉安府志》中云:庐陵地区“家有诗书,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诵相闻”,并非溢美之辞。

书院、私塾多是民间开办的教育设施,在发展过程中,有的书院演化成官办,成为州、县官学的一类,有的私塾变成了学校。书院和私塾组织开始比较简单,并无固定的模式,教学灵活,逐步走上了规范。唐代中期,江西有一批书院兴起,据史载,具有一定规模和积德性质的书院13所,而吉州就有4所:庐陵吉水的皇寮书院,唐贞观年间兴建,是我国私人最早创办的书院之一,刘庆霖创办;庐陵吉水的登东书院,唐乾符年间解世隆创办;泰和的匡山书院,后唐时的罗韬创办;庐陵县的光禄书院,开宝二年刘玉创办。这些创办者,或为地方官绅,或当地名儒。皇寮书院的创办人刘庆霖,原籍渝州(今重庆),在吉州为官,后在永丰居住,便建书院讲学授徒。匡山书院的创办人罗韬,在乡居住,朝廷曾征召他为端明殿学士,他托病不就,在乡间建书院聚徒讲学。朝廷还特地降敕书赞扬:“尔还乡后学者云从,馆起匡山之下,民风日善,俗成东鲁之区。朕既喜闻,无可嘉励,兹敕翰林学士赵风大书(匡山书院)四字为匾额”。明代的曾皋在《匡山书院记》中写道:“匡山之有书院也,肇自后唐长兴间。是时天下未有兴学之议,士大夫无讲于学者,洞晦罗先生崛起匡山,慨然以圣人之学为己任。朋来自远,书院筑焉”。当时,官学遭到了严重破坏,书院的创办开辟了新路,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地域和时间范围,为庐陵重教之风的形成和宋明两代文化的崛起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从唐至清全省建有古书院1071所,而属庐陵区域有276所以上,占26%左右。从后来科举的情况看来,凡及第人数多、优秀人才多的地方,书院也办得早和办得好。乡间农村的私塾,是普通农家子弟读书习字之处,教的是一些生产生活实用知识,后来也扩展为学些与科举相关的所谓圣贤之书。任教的多是乡间儒者,其中不乏确有才学之人,是传授封建文化的启蒙者。庐陵有多少这样的私塾,史无记载。

到了宋代,江西的书院发展很快,一些大族纷纷创办书院,主要供本族子弟读书,也吸收外地学子,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有的名气很大,成为文化学术交流的场所。据光绪《江西通志》等记载,宋代江西共有书院149所,分布于各州县的50余县之中。宋时,江西的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华林书院、鹅湖书院和吉州的白鹭洲书院,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清代学者李渔曾在《兴鲁书院记》中说:“江西名书院甲于天下”。江西书院之多,规模之大,教育质量之高,在宋代都居全国之首。这一时期的书院,实际上成了地方教育中心。北宋中期的庆历四年,朝廷倡导州县办官学,江西积极响应,州县立的学校纷纷出现。庐陵县学、泰和县学当年就设立了。

明代,江西的书院或恢复或新办,又呈兴旺,全省共有164所,属吉安府的有33所,除宋代有一定基础的外,当时新创办的书院,在全国也有一定名气。如著名理学家程文德于嘉靖十五年在安福创办的复古书院,著名学者王圻于隆庆二年在万安县北门外创建的云兴书院,还有永丰三都的云邱书院,是名流聂豹讲学之所。这些学院,不仅是培养科举人才之处,还引来四方学者,成为理学传播、研讨的场所。

重视教育,普遍设立书院、学馆是庐陵文化兴盛、人才辈出的重要因素。据明人所撰的《吉安人文记略》载:“自唐宋以至明末,吉水有书院五十有三,居天下第二”,“吉水人无贵贱,无不读书”,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吉水文风盛于江右”。此说虽然有些夸张,但吉水的确是文风鼎盛之乡,培育出了一批出类拔萃之士。于是衍化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江南才子解缙在皇帝面前夸海口说家乡吉水村夫野老都会吟诗作对。与他不和的大臣不服,密报皇帝派员去查实,如是假的,就是欺君之罪。解缙幸好打探到了消息,立即派人潜回吉水,要私塾教师、落榜童生装扮成村夫,在要道旁捡粪耕地。待朝廷官员去乡间查访,所问之人果然出口成章。解缙凭机巧避免了一次责难。

书院的办学方式比较灵活,不仅是传授灌输圣贤之书,有时还请名儒大师前来讲学,传播学说。学生也可以参加讨论,发表意见,还可以游学求师,增长见识。文天祥在家乡私塾里受父亲督学,十多岁后到庐陵县的固江侯城书院求学,距他的家乡富田140多里路。在那里,留下了他倒植五株柏树立志成才的故事,至今还存活一棵。《吉安府志》中还有“万安鳌溪书院在渡头古社,宋文天祥游学于此”的记载。见多识广,才使文天祥在科举考试中大魁天下。

leodazhi(2015-04-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