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名窑—千年古镇永和及吉州窑风采

家乡区县: 吉安吉州区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陶瓷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陶器的出现,揭示了人类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类学者认为陶瓷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财富。据近代考古发现证实,距今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赣江中游居住的先民,就会制作简单的陶具。到了公元二世纪,赣江与其支流禾水交汇处的平畴上,逐渐兴起了一个集镇,商贾来往其间,人烟稠密。二世纪末,隶属于庐陵郡的东昌县城就设在这里。大概是取“永远祥和之意”,人们称此镇为永和。又过了五六百年,因陶瓷业的兴盛,永和镇更为繁荣,到南宋,成为天下名镇之一。

一、昔日辉煌

永和,是庐陵文化荟萃之处。它坐落在吉泰盆地的中心地带,距吉安城区不到十公里,与佛教圣地青原山隔江相望。两旁是平坦的万顷良田,面前就是滔滔赣江,背后是延绵不尽的山岗绿林。古老的村落如今显得有些陈旧,白沙绿野也似乎与江南其他河滨之地没有什么区别。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古时代,这里远非今日这么平静和单调,是那样的热闹与繁华。我们不知当年的景况如何,只能从文史资料片言只语的描写中感知其盛。《东昌志》中写道,元丰年间,永和“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连廒峻宇,金风桥地杰人稠,鸳鸯街弦歌宴舞,读书台士大夫谈今古。”“名公钜卿,来游其间,必有歌咏,以记其胜。”“民物繁庶,舟车辐辏”,为“舟东一大都会”。宋景德年间,“辟坊巷三街六市……附而居者至数千家”。这些铺陈虽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有一定的真实性。永和因吉州窑陶瓷而兴盛,以陶瓷生产、销售为主的产业,带动了交通、膳宿服务等行业的兴起,宗教、文艺的交流也随之展开,成为江南一大重镇。现在,你一走进永和圩镇,仍能感觉到无所不在的陶都遗风,可以想象当初的繁荣。长街小巷,可见一些用陶瓷匣钵片行行排列铺成的路面;通往田间的小路,也有断断续续的陶片路面。许许多多的水塘是当年挖土烧陶瓷而形成的,水少时,可见塘沿一两尺厚的陶瓷碎片堆积层累,周围的耕地也有一尺左右厚的陶瓷碎片散于土中。现在可见的24座窑包遗址,像一个个小山岗,延绵近两公里。这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各窑场所烧陶瓷碎片的堆积物,人们称之窑岭。据说我国的古代名窑遗址存留,还没有发现哪里有吉州窑这么完整和众多。在全世界也可能是唯一的。在方圆两个多平方公里的窑址范围及镇周边环境中,古窑瓷片至今俯拾皆是。据专家考证,仅24个窑包遗址,就至少堆积了72.6万立方米的陶片,还有那散于各处的碎片,难以计数。仅烧制的陶瓷碎片就遗留下了这么多,而销往海内外的陶瓷件该是数倍于废品,那是多么巨大的数量,可惜当时没有统计部门计算一下每年的产量和销售量。据《永和镇志》载,吉州窑兴旺时的窑工,不下三万人。仅是工人就相当于现在几个现代中型企业,为之配套的服务行业人员,该不会少于生产者,其镇的规模不亚于一个县城。古籍记载永和有“三市六街”,传说有东昌15景和“七十二条花街”,这不过是形容热闹繁华的概说。据专家实地测绘,参照地方志和族谱,发现永和古迹分布图与实景有吻合处。这六街便是陶瓷集中销售处瓷器街、长长的水塘旁的莲池街、专门出售松柴等燃料的茅草街、“弦歌宴舞”的鸳鸯街、出售粮油等生活品的米行街、经营生产生活用具的锡器街。分类分区的格局,已不是一般的农村集市圩镇,而具备了古代都市的雏型,难怪号称“天下三大镇”之一。

朝廷在永和设置了“磁窑团”专职管理机构,又置监镇司,直接管理陶瓷的生产和税收,监督贸易。就像现在许多省地到深圳、厦门等发达地区设置办事处一样,五代和两宋时,河北、山东、福建、湖广、江浙等地,纷纷在永和设立了会馆,接待本籍商贾和联系贸易。永和古镇,一砖一瓦,一房一院,映衬着昔日的辉煌。

leodazhi(2015-04-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