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是人类各集团的共同生活里具有普遍性的重要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在民俗圈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生活习惯、道德、思想、观念,以至心理结构、思维方式无不打上民俗的烙印,代代传承,在一定的范围内共同遵守。甚至政治风暴和战争的烈火都无法消除,根深蒂固地存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当然,民俗文化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交往增多,有的淘汰了,有的发展变化着。17世纪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江西人宋应星在《野议·风俗议》中说:“风俗,人心之所为也。人心一趋,可以造成风俗;然风俗改变,亦可以移易人心。是人心风俗,交相环转者也。”民俗文化像一条无形的链,贯穿于历史和现实、昨天和今天,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
赣江中游的沃土孕育的民俗文化,世世代代在城乡家园之中间传播,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文化交流,许多民俗事像的文化精神和礼仪活动与全国及江西其他地域的民俗是基本相同或相似的。但是,“百里不同俗”,有的呈现出地域特征。《江西通志》曾载:“吉安山雄水秀、人才辈出,地利亦饶,甲于诸郡。”各县市的地方志中民俗风情的描述,多为“崇尚名节”、“性情敦厚”、“勤俭质朴”、“务本求实”、“儒雅多识”等,能反映优良传统美德的习俗风情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世代相传的良风美俗。一些落后的、腐朽的、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陋习,尤其是一些封建迷信和维护封建宗法秩序的恶俗,不断地浸染社会风气,毒害人的心灵,注定要遭到唾弃,受到历史的淘汰,但不能不引起警觉。多姿多彩的庐陵民俗,精华与糟粕并存,有的自古流传至今,特择要简述。
一、稻禾信仰
庐陵文化是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基础之上的,民俗风情寓于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和宗法社会形态之中。自古以来,能吃饱肚子是最大的事,而做饭的稻米,不仅一直是庐陵人赖以生存的主食,也是进行交易换取其他生活品的重要商品。因此,有关稻禾生产的习俗,有关稻禾生产、收获、食用等方面的信仰,在庐陵民俗中占据重要位置。
处于赣江中游的庐陵,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于水稻的种植,吉泰盆地自秦汉开发以来,成为江南有名的“粮仓”。可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的人们,他们所有的生命都面临着大自然的威胁,劳动成果可能在旦夕之间化为乌有。他们别无选择,要生存与发展,使心中的美好愿望不致于破灭,只有沿袭着前辈们一代代积累下来的生产习俗,遵循着大自然不变的规律,顽强地走下去。也只能是这样,才能繁衍后代,开辟未来。在生产力水平不高,无法掌握支配大自然的社会里,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是人们普遍的心愿。于是,在以稻禾为主的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消灾降福,纳吉驱邪的信仰祭祀习俗。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有些习俗似乎有几分愚昧,甚至带有迷信色彩。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的一种良好的愿望和对平安生活目标的追求,也正是这种愿望和追求,才使庐陵大地春色常在,硕果累累。
耕作信仰习俗
季节和气候直接影响到稻子和其他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关系到能否填饱肚子的大问题,因此,人们十分重视有关节气时的祭祀活动。立春是第一个节气,是稻子生产的前奏。虽然按农历立春这天,庐陵一带还处于寒冬时节,还没有丝毫春天的踪影,可人们依然以各种方式来庆贺大地开始回春,热热闹闹地迎接春天的来临,鼓舞农耕的热情。我记得小时候,到了立春这天,母亲便要准备好鞭炮香烛,立春时辰一到,母亲就点燃炮竹,点上香烛,口中念念有词。有时,母亲还会拿出个鸡蛋叫我们姐弟竖起来放在桌上,说是立春这一刻把手松开鸡蛋也不会倒。可我们总没耐性等这一刻到来便去捡爆竹玩去了。据地方志资料记载,以前吉水县农村在立春之际要扬神,各村落要设坛请神,即把画有龙船的图腾从江边或小溪畔以爆竹接来,置于祠堂门口(又称“春口”)上。因为“龙”与“农”谐音,“农”是后稷神农。相传轩辕皇帝救了有巢氏,有巢氏从盘谷山请来后稷教人们种五谷,从此人间才有了烟火,五谷丰登。所以,为不忘祖师,供桌上摆着猪牛羊三牲,爆竹声中闹龙船,族长手舞足蹈扯高腔唱:“龙祖船,龙祖船,龙祖出来保平安……”其时,将准备好的圆形中凹的米斋12块,分别写了1至12的字样,表示12个月,急火猛蒸,按月份斋上蓄气水的多少,预兆各月的水量,这叫“蒸斋求雨”。扬神中间穿插打龙灯,耍狮灯、闹花灯和朝春拜(菩萨出行)等活动。闹神的高潮过后,各户端来四碟素菜,全村男丁围在八仙桌旁,以手抓菜喝酒,谓之吃“菜酒”。吃完酒后就送神,即每户扎好与土地丘数相等的火把,族长举起神火,每户用火把接燃,然后传到自己的田地里去。一时田野烟火熊熊,雄伟壮观。这种娱神又娱人的扬神迎春活动,说明人们意识到春天到来对农耕的重要性,希望得到苍天的宽待,保证这一年里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在宁冈县农村,在立春这天有的妇女便清晨抱着孩子,头顶米筛走出门外,还把孩子的外衣脱下挂在门口,祈求孩子“如蛇蜕皮”、“祛病消灾”;有的则是闭户不出,称为“躲春”,积储精力好耕田。安福县农村在立春这天,房前屋后不劈柴,不打桩,不动土,怕惊动了土神,害了人畜。该县还有报春的习俗。立春之前,有些善于言辞却又贫困的人,手持铜锣、小鼓上门唱几句自编的春歌,多为赞颂之语。春歌唱完后,报春人送上刻板印刷的春牛图,印有二十四个节气的时间表,农户便赠送些零钱给报春人。上述习俗,除放爆竹接春外,如今已不存,但却曾在庐陵一带千年流传。
播种插秧信仰习俗
播种育秧是稻谷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俗话说“秧好一半禾”,人们很看重这一点。“稻子落缸”浸种,上面要放一张红纸,压一把镰刀,谓之“催芽”,以示镇邪防止烂种。播种前,农民会去查“皇历”,择吉日播种下田。安福县有的农户从不落叶的长青树上,选择一束树叶摘下,插在田塍上,祈求土地神、禾官菩萨保佑,使秧苗像长青树那样茂盛茁壮。宁冈等地农村在播种前,农民在田边念过“种谷下秧田,田头插红钱,米谷神护佑,赐我丰收年”的祝祠之后,用线香将红纸插在田角,默默地把种谷播下,神情极为神秘,意在不让田鼠麻雀知觉。此时,如有孩童吵闹,必将挨大人的呵斥。待种谷出水转青后,家家户户便做“秧青米果”供菩萨,祈求保佑秧苗不烂。至今,插红纸钱的旧习不见,而做“秧青米果”之风仍存,只是不给菩萨享用,给自己吃。永新县的习俗很是有趣,播种人要头戴斗笠,紧闭嘴唇,牙咬舌尖,意在遮盖稻种,免遭鸟雀啄食;还有,在播种之前,要用五指在田埂上插一下,称为“五虎下山”,以防兽雀之害。秧苗刚露水面,农户端上斋饭、蒸蛋各一碗,取青葱三根搁在蛋面上,到秧田边燃香钱供奉“五谷神”,祝愿秧苗长得像葱一样茂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