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中国历史上光彩夺目的庐陵文化,进人清代,逐步失去光辉,到了中叶以后,已远远落后于文化发达的地区。将近三百年来,没有出过全国一流的文学艺术家、思想家,在政治舞台上也少有举足轻重的人物,教育只有淡淡的余辉。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才显露出新的光辉。蓦然回首,不由地产生几分失落感和淡淡的哀怨。封建社会的后期,中国文化总的趋势是走下坡路,但庐陵文化却滑得比其他地方更快,不能不令人深思。文化的繁荣和衰退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现就庐陵文化的衰落试作如下探讨。
清代统治者的镇压
清军入关后,长驱直人,于1645年攻陷了南京,直扑江西。只一年多时间,就占领了江西大半。富有反抗异族人侵传统的江西人举起了“反清复明”的义旗。吉水状元刘同升受南明政权的委任,同清江人杨廷鳞一道募兵勤王。在赣州起兵,率师沿赣江而下,收复吉安、临江等地,抗清烽火在赣中大地燃烧,吉安人民纷纷加入义军。军事失利,义军退守赣州后失败。清朝统治者对不甘屈服的吉安人进行了残酷的镇压,“逢城必屠”。生存都成了问题,文化怎能发展?清王朝统一全国后,吉安人民过了二、三十年较平安的生活,“三藩之战”又使吉安陷入战火。康熙十三年(1674年)以吴三桂为首的滇、闽、粤叛军打出复明的幌子,欺骗人民。叛军先后进入江西,地方反清武装声援,与清政府展开拉锯战,时间长达6年,吉安府曾被叛军占领。康熙派强兵平定,割断赣粤交通,赣中萧条。《西江志》云:“自遭诸逆变叛,人民死徙,田土荒芜,伤残蹂躏之状,什倍他省。”号称粮仓的赣中竟征粮困难,清政府下令招抚闽粤山民大批来赣中南垦荒,这就是大量客家倒流和“棚民”的出现。在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康乾盛世”的时期,吉安的经济文化逐渐恢复,但“元气”伤得太重,无奈如何也没有了宋、明时的兴旺气象了。一百多年后的咸丰年间,暴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泰和的邹思隆等于1853年6月聚众万余响应,与官军血战,攻邻近县城。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数万军队进入江西,连克永新、安福等县后,攻吉安,与清军急战,占领吉安城。前后8年,太平军与清军在吉安一带展开持久战,每年都有大的战事,吉安人民又一次长时间地在战乱中艰难地度日。清王朝对反抗情绪强烈的区域,特别加强了军事和经济管制。在军事镇压的同时,清王朝大兴文字狱,钳制人民的思想。一部分有反清思想的乡绅文人,无意仕途,退隐乡问。有的文人对前途无望,逃避现实,遁人空门。虽然仍有不少庐陵学子科举人仕,但大都是谨小慎微,奉上事官,难以发挥才智,无法进入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吉安人的政治地位下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