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遗址(距今5300~4300年)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丘陵区北缘的天目山东麓河网平原,主要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境内,由分布于4203公顷范围内的良渚古城、瑶山和汇观山祭坛墓地、塘山土垣、姚家墩和荀山聚落等6片遗址分布区组成。它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是中华早期文明的一种重要模式,代表了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最高成就。1996年良渚遗址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2006年和2012年三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0年被公布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国家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中具有显著地位。
历史时期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刻划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的前奏。专家们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良渚文化发展分为石器时期、玉器时期、陶器时期。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良渚文化玉器,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时期中国乃至环太平洋拥有玉传统的部族中,独占鳌头。而其深涵的历史文化底蕴,更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文字是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良渚文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单个或成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划符号,学者们称之为“原始文字”。
良渚文化时期,稻作生产已相当发达,从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犁等农具看,良渚人已摆脱一铲一锹的耜耕而率先迈入了连续耕作的犁耕阶段,从而为当时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良渚文化以黑陶著称,胎质细腻、造型规整,器种变化多样,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壶的组合,构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群。
历史意义
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遗址,是良渚文化遗存分布数量最集中、规模最大的中心片区,它所反映出的考古文化内涵代表了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发展的最高成就,是良渚文化繁荣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
以良渚遗址为代表的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史的起源和早期阶段呈现出辐射地域甚广、影响力深远的现象,并在其后5000 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明显的影响力。良渚遗址作为中国史前良渚文化时期(3300B.C. -2300B.C.)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以其规模宏大的古城遗址、山环水抱的选址特征、垫石堆筑的营城技术、内外环通的水系格局、聚落层级的空间关系以及拥有大型建筑基址的都邑功能等特征,展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两河流域聚落文明的最高成就;它以反山、瑶山祭坛墓地出土玉器的类型、功能、纹饰与用玉制度,揭示了中华文明早期国家基本特征的渊源——“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以及对贯穿于整个中华文明5000 年的文化特性“礼制”的影响;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
良渚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影响力遍及长江与黄河流域。根据中国迄今为止的文明史研究成果,以良渚遗址为核心的良渚文化展现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良渚遗址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良渚文化分布圈内绝无仅有,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唯一性和特别的重要性。
文化特征
具有独创、首创精神的良渚玉器是良渚遗址最显著的特征。良渚先民琢制精美的玉器,并赋予琮、璧、三叉形器等器物沟通人神天地的崇高地位,作为通神的灵物、权力的象征和秩序的标志。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以其器形、功能与纹饰等方面,揭示了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5000 年传统的“礼制文化”之缘起;并以其最为典型的纹饰“神人兽面纹”展现出中国两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信仰特征。
遗址位置
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街道境内,极小部分位于湖州市德清县三合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19°56′40″~120°03′228″,北纬30°22′36″~30°26′17″。
良渚遗址所在地处于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遗址分布区地形地貌为丘陵山地与平原过渡地带的山间河网冲积平原。分布范围东至荀山东南部,南达大雄山、大观山丘陵,西至瓶窑毛元岭,北抵天目山余脉大遮山丘陵南麓,面积约42平方公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