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文化

家乡区县: 石家庄市裕华区

说到文化,这个话题我想说上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因为这是个非常宽泛的词儿。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很难说的清楚。

今天呢,戎斌斌要跟大家说的是石家庄文化!从分类上讲,可以分为:

1.民间饮食文化

2.民间服饰文化 3.岁时节令文化 这其中每个类别下又分成了好多小的类,下面一一道来:先来说说民间饮食文化,有这么一句话反映了石家庄的饮食文化:石家庄一带的饮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但主要是面食文化和酒文化,在面食文化中流传着这么一句,东北有三大宝,保定有三大宝,石家庄也有三大宝。有的说,石家庄三大宝是修鞋、烧饼、烤山药。烧饼主要是长方形钢炉白面烧饼,在晋州、深泽一带也有圆形锅烙烧饼。在赵县有一种历史悠久的驴油小烧饼。这都是人民群众很喜欢的烤烙面食。扒糕则是荞麦面为主要原料做成的糕状食品,切碎拌蒜可凉食。烤山药,则是未经加工的烤制食品,在石家庄一带也已经历史悠久。

酒文化:石家庄一带,在商代时就有了酒的酿造。饮酒之风自古有之,今天在各县市仍普遍存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古时更盛。一是企业界在业务往来中酒席不断,二是民间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中摆酒很多,三是乡镇和村干部之间吃饭饮酒也很多。在我市城乡,几乎家家户户都存有一些白酒、啤酒和色酒。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高了,各种招待服务设施也多了,酒品成为日常生活中送往迎来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在人们的心理上,稍有一个场合,如果没有酒则会显得有些寒酸。

再来说说服饰文化:

穿着打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服饰出现,有时会形成一股社会风尚。这里主要介绍女性服饰和儿童服饰。

女性服装《早在清末民初,妇女穿扮主要是受满族影响的旗袍、裤褂和三寸金莲小鞋。但在农村,穿旗袍的一直很少,因为生产劳动极不方便。后来演变为较为肥大的裤褂,多为大红大绿和蓝黑色,根据年龄不同而有所变化。八十年代以来,服装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各种面料、款式服装每年都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九十年代以来,女性衣饰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喜新厌旧、常换常新,追求个性,追求时尚,追求简洁,不再本色化,穿牛仔装已经很习惯,秋冬穿裙的也在增多。

简单介绍下儿童服装:

清末民初,主要是小袍子、小帽壳居多,现在服装商品化了,许多儿童服饰有了更多的款式,但部分农村和市民仍然用很传统的服饰打扮自己的孩子,也很有文化味道。

最后是关于岁时节令文化的介绍:春节(过大年),是最为隆重的敬神祭祖、阖家团圆之日。我市广大农村仍然要写春联、贴神像、烧香上供,燃放鞭炮。要敬天地众神,包括宅神(土地神)、门神、路神、财神。连拖拉机、汽车上也要贴上红帖,写有“一路平安”或“日行万里”,并且放上香炉,按时烧香发纸,以求平安、发财。祖宗祠堂、各个庙宇都要去上香、祷告。有的家庭设有祖宗牌位,有的要去上坟,为祖宗过年。破五,也是一种传统习俗。正月初五这一天,一般不串门不饮酒,而是早起放鞭炮,还要象征性地下地干活。民间称之为恨穷日。在正定、鹿泉和市区内,普遍认为初五串门会给人家带去穷气,所以普遍在家呆着,或者上街逛商场。 在藁城、正定一带,过初十都要吃饺子,说是老鼠节。意在安慰老鼠,但不能串门,说是防止带去老鼠。因为民间认为,连老鼠都没有的地方,就是最贫穷的地方,再说老鼠也是生灵。在晋州、辛集一带则是过十二,也说是为老鼠娶媳妇。有的过初十说是为石头过节,反映了一种石头崇拜。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道家的上元节。这是过年的又一个高潮。这天又要大放鞭炮,也要烧香化纸,祭送神灵上天回宫。在县城或一些村镇,晚上则是灯会。

正月二十五日填仓节,这一天正定人要吃小米干饭,喝杂面汤,曾经有“填仓填仓,小米杂面汤”的说法。现在有的吃饺子,有的吃面条,但都放些鞭炮,表示“崩囤”,象征一年大丰收。在市区,这一天早晨的鞭炮也很多。

看完这篇文章,想必你对戎斌斌的家乡石家庄的文化有了个大概的了解了吧,各地都有各地的风俗文化,所谓入乡随俗,假如你愿意来石家庄旅行,戎斌斌一定尽地主之宜!

JXcookie(2015-04-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