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镇志》 记载道: “城东二里,山石多赤,色如云霞,望之若雉堞,故名赤城山, 城因山得名”。 赤城也叫霞城。赤城在汉代已置县,为女祁县,唐代置龙门县,辽置望云县,元升县为云州,清康熙32年在赤城置县,近代又是平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赤城紧依长城,外连高原大漠,素为群雄逐鹿、民族融合之战略要地。 纵观赤城县走过的历史,正如 《赤城县志》 所言: “赤边垣 (边墙, 即长城)居全府 (宣化府)之半,纵横所直,皆古战场也。明初徙治开平 (即将开平卫治迁至独石), 外藩自撤 (把抵御外族的藩篱自己撤掉), 已巳 “土木” 之变, 马营、独石,实先蚁溃。嘉靖中,边臣缮备,尺列寸守。 于北路 (即独石路) 尤三致意焉。 然则县境, 实全府 (宣府) 之首领,神州之锁钥矣……” 翻阅历史的篇章,每个章节的文景仿佛在眼前流转,走进历史的街巷,沧桑与悠远谱成一首老歌。 位于龙关镇内的重光塔是一座八角五层楼阁式砖塔, 它坐落于唐代华严寺遗址,重建于明正统四十年(公元1449年),原名普济寺塔。明万历名将杨洪收复了塞北山河后,重新修建了该塔,在结构上增加了有御敌功能的瞭望孔, 并取光复之意,改名为重光塔。 塔身通高33.67米的重光塔由此同时兼备了宗教和军事双重功能,成为塞外唯一一座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古塔。据说,关于建造重光塔的民间传说故事不下三十多个版本,重光塔500余年栉风沐雨,仍巍然屹立,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了。 在赤城县城南北的中轴线上,有一座庄严肃穆、完整的明清建筑———赤城鼓楼,巨大的砖石基座上双层飞檐阁楼的雄伟之姿让你能感受到这里昔日的盛景。赤城鼓楼建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为砖木结构,基座中有券门贯穿南北,正面门额刻“寯明”二字,阴面门额刻 “控驭”二字,鼓楼高16.4米。底边南北长13.4米,东西长16米,占地面积215平方米。墩台背面的两侧辟拱劵门道,拾阶而上直达楼台。凭栏远眺,四周景色尽收眼底。 穿行于赤城的山水间,常常能看到许多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碑碣、造像碑、摩崖题刻、名人题记等石刻,它们记载了赤城的历史脉络,呈现了文字、书法、雕凿等技术的发展变化,元代翰林学士太中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李谦撰文、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平章军国事行御史中丞领侍仪司事不忽木书丹、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御史中丞领侍仪司崔彧篆额的 《玄门掌教大宗师洞明真人道行之碑》, 明代兵部尚书于谦书丹、太子太师石亨篆额的 《颖国公武襄楊神道碑》 等, 都有重要的文史价值。在大海陀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地,方振武将军题写的 “驱寇安边”石碑、吉鸿昌将军奋笔疾书的 “洗耻”摩崖石刻,现已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教材。 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也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用笔墨、用音符、用镜头赞美它、描绘它、记录它。赤城县境内始筑于北魏和北齐,复缮、新筑于明朝的明长城,绵延300多公里,素有“绝塞雄边”之称。独石口,是明长城宣府镇上的一座重要关口,因关口处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石而得名。这座耸立于关前的独石上,镌刻着 “突兀孤秀”、 “一石飞来”的大字。登上独石口西沟的常宁山,保存相对完好的石筑明长城便进入眼帘。在山的最高峰处,一座轮廓基本完好的砖砌敌楼依然雄伟壮观。沿着山势放眼望去,依山脊而走的长城向前延伸着,蜿蜒无尽,雄险壮观。 曾经的军事建筑已经成为后人了解历史的佐证,曾经的烽火狼烟伴随着岁月的蹉跎成为历史的记忆。 沐浴着和平的阳光,徜徉在黑龙山森林曲曲折折的木栈道上,看山中泉水叮咚小溪潺潺,看满山枫叶由绿变红,这份宁静而祥和的感觉不就是我们所共同向往的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