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古景
沧海桑田,鬼斧神工,在凤冈县城龙泉镇南十五公里处的凤(冈)余(庆)公路边留下一件杰作——独特的太极洞景观。奇山奇石
在这儿,有鼎足而立、相互相距仅百余米的太极洞、无极洞、八卦山三个景点,倒拐河(亦名太极河、蒲水河)绕太极洞、八卦山脚缓缓流过。
太极洞位于一“平地起峰、四面崖险”(明·郭子章语)、相对高度约一百五十米的石头山上部。洞身东西长六十二米,南北最宽处三十米,中部是一个面积三百多平方米、高近二十米的“巨室”。从“巨室”有七条曲道可以出洞,东西南北中五方都有洞口,故曰“七窍天开”、“洞见天心”。太极洞山于今未名,其状如人的头颅,姑且谓之“颅山”。秋冬晴天,早晨“头颅”七窍生烟
——各洞口翻涌着一缕缕轻雾,中午才散,当地人因之起名“腾云洞”。清康熙年间,龙泉县(今凤冈县)知县张其文以“洞顶有文,类太极图”,将“腾云洞”更名为“太极洞”,题诗云:
龟山驮凤图
古洞天然迥闭关,囵囵囫囫镇其间。
五行正气从空出,一朵祥云任自还。
卜岁农人勤记候,书年太史惜时间。
巨灾未许凡夫识,万象包涵第一山。
无极洞则被一座“巨龟”状石头山压在底下。“巨龟”高度与“颅山”比肩,“龟头”伸向倒拐河,“龟颈”成为一座看似岌岌可危的“天桥”。此山今亦未名,姑且谓之“龟山”。“巨龟”的“脚爪”之间形成一系列洞穴,主进洞口始为一偌大明洞,位于“巨龟”的两“后脚”间,主出口在“龟颈”下面。进入“巨龟肚皮”底下;大洞套小洞,小洞分岔洞,曲折深邃,据说至今无人钻透。“无极洞”名是否因此而得,尚待考证。
八卦山比“颅山”和“龟山”稍矮,一面濒临斗折幽深的倒拐河。全山为石,拔地而起。山顶八方巨石列为八卦样式,多处山石亦龟裂成八卦之形。森森然,惊心动魄。
太极洞的地貌已经很独特了。可是,更为独特的还是她的地质结构。
太极洞、无极洞、八卦山的崖石,全都是由大小不等、颜色各异的鹅卵石胶凝而成,就像是造物主用浓烫的水泥浆把鹅卵石搅拌之后猛然倾泻到这里,慢慢冷却,凝固成岭、成峰,巨大气泡就成了洞穴似的。阳光照耀,鹅卵石反光,如繁星点点。特别是太极洞中石壁上的鹅卵石,五颜六色,在微光下亦闪闪发亮,每当阳光从天洞口射入洞内时,更是彩石可人,“巨石”生辉。
龟颈望亭
这种独特的地质结构是怎样形成的?是这里曾经沧海?或者曾是大江大河?如果是这样,那么为什么只有太极洞、无极洞、八卦山很小的范围内才是这种地质结构,而周围不远处就不是这种地质结构了呢?这么多颜色各异的鹅卵石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一切,使太极洞景区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气氛。难怪有先辈题联:
彩石可人,疑是娲皇补天处;
香山外我,恨无长房缩地方。
石窟文化
太极洞景区的人文景观集中在太极洞石窟。
对太极洞的石窟文化、石窟艺术,一九八七年版《贵州省志??名胜志》中记述得比较准确。洞前建有精美的石门,无门扇;门楣上阴刻“石窍天开”四字;门侧阴刻楹联:“到此地清机徐引,行其门杂气普消(其中“此”字倒置)”。浮雕造像和书法石刻多集中于洞身中部——北壁摩崖造像共六尊,一尊在石壁上部,结袈跌坐,袒胸露腹,笑容可掬;两尊在石壁左下角,右边一尊垂目屈膝、安适静坐,容貌慈祥,左边一尊似遭毁损,状貌已模糊不清。其余三尊在前造像上部,中为立像,左右两尊为坐像,均左手捋须,右手执符,含笑远视。西南壁横向阴刻“慈航普渡”,上镌双龙抢宝,右下方置一大石缸,刻佛像、花边和“山川苗木削破鸿蒙开锦绣,耕读渔樵看穿世界出风尘”对联。西壁有并列两石刻,一横向阴刻“洞见天心”,一横向阴刻“洞天福地”。西壁穿过一石穴,顶部横向阴刻“太极古景”四个大字。洞外北面有一峭壁,中部浮雕瓶花图案三幅,上刻“第一观”,左刻“座上客常满”,右刻“樽中酒不空”。至于錾凿的石梯、石槽、石窠、石台等遗迹,洞内洞外到处可见。
太极洞文化始于何时,无法查证。据现存文字记载,“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居民避乱于中,获免。”以后,明万历癸卯年(1603年),贵州巡抚郭子章路过此地,实地察看了太极洞的山形地貌并作了文字描述。清康熙年间,“太极腾云”被列为龙泉(今凤冈)外八景之一。乾隆年间被列为贵州名胜。道光十三年(1833年)生员冉瑞芝在洞里建庙、刻石,民国六年(1918年)代荣光续修庙宇、摩岩造像、建楼阁石塔、雕石狮。洞里还一度刻版印刷佛、道经书,成为龙泉佛、道圣地。现在,洞中庙宇、楼阁、石塔、石狮已经被毁,但即以石窟遗存亦可见当年盛况。
一九九二年七月,一座由凤冈民间开发太极洞筹委会集资建造的大型六角两檐亭,翼然耸立在“颅山”之颠。它像给“颅山”戴上的一顶王冠,为太极洞景观平添不少光彩。
太极洞历史最骄傲的篇章,乃是它曾经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地下组织从事革命活动的秘密据点。一九三九年春,中共湄潭地下总支在红军战士何恩余(石果)和陈光型的领导下,以烧香拜佛作掩护,在这个洞里举办了第一期党员培训班。
凤亭相映
何恩余因之成七绝一首:
此洞经历不寻常,神佛仙圣曾一堂。
更有人来传马列,唯心丛闪唯物光。
摩崖巨“凤”
“凤”字摩崖位于无极洞龟山一处高达30余米的悬岩上。“凤”字为繁体、行书带隶,竹井形阴刻,净高18米,宽15米,笔划深0.4米,最粗处1.9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单个汉字石刻。
这个巨大的“凤”字,是先在县城体育馆球场上用417张牛皮纸粘接成一张大纸,1992年9月27日上午,贵州著名书法家王得一先生将三把新拖把捆扎在一起作笔,一气写成。同年11月16日,石刻工人把粘接成的大纸剪成十二块,搭架拓印开錾。1993年4月16日,“凤”字石刻完工——神龟驮凤景观诞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观庐山,观这里的大“凤”亦然。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凤”,“凤”姿各异;即使站在同一位置观“凤”,随着光照角度的变化,“凤”态也不相同。有时从某个角度看去,“凤”竟变成了“龙”。
摩崖大“凤”刚刚出世,就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内已有《重庆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羊城晚报》、《桂林日报》、《文摘周报》、《文汇报》、《语文报》、贵州电视台、遵义电视台等二十余家报刊和电视台予以报道;在国外,加拿大、法国、新加坡、泰国等国也有报纸发了消息。
真是:
石破天惊出凤王,神龟驮凤气昂昂。
奇观吸引殊方客,万代千秋泽凤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