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的民俗

家乡区县: 渭南市澄城县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上,由于气候,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原因的影响,澄城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旧时吃饭,夏秋以小麦为主,春冬以糜谷、玉米、豆、薯等杂粮为主,小麦面为辅,副食蔬菜极简,一碟辣子,一碟盐为常。所以就有这么一大怪----“辣子是道菜”。虽说辣子是湖南人与四川人的招牌,但事实上他们只是把辣子当做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儿八经的菜肴,就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子。
平常家里来客,多待以臊子面,间也有煮饺,或摊煎饼者,副食菜简朴少变。亲朋来往馈赠多以各种花样的蒸馍为主,贺寿是“寿桃馍”(造型是蟠桃,祝贺其像王母娘娘那样健康长寿,受人尊敬与爱戴),拜年是“宝宝馍”(造型是上为五朵花,祝贺五谷丰登,下为圆底,祝贺诸事平安,圆满如意),贺新婚是成对的“馄饨馍”(造型像一对月牙,祝贺其花好月圆,男女平等,相亲相爱),送葬是插“献祭馍”(造型像一只大狮子,上圆插满各色面质,花、鸟、虫、鱼和人物典故,以寄托人们对死者是哀悼),回敬是“四折馍”(造型玲珑曲折,表示折腰致谢)。
在澄城茨沟以北的乡村,随便走进哪家的窑门,迎面便是一张大依墙而居,这也能充分展示澄城人的勤劳与“黎明即起,洒扫庭院”的古训相呼应,而且澄城炕还有一特色之处就是大,一般长宽分别在4米—3米左右,一溜排可以睡六七个人也没有问题。炕上铺彩色或条形图案的粗布床单,炕角处摞一沓被子,用床单自上而下罩得平是平,立是立,有棱有角,展如刀切,过去的年月没有计划生育的说法,哪一家没有六七口乃至十几口人,而日子又不够宽裕,住房也不宽展,睡觉也要一家人挤在一个炕上,这就应了一句老话“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
历史的车轮碾平了曾经的贫苦和艰难,今天的农村,一个家庭两代或三代加起来能凑到六七口的也不很多了,而且现在的住房也变宽松了,谁家没有几间平房?但澄城人箍窑盘大炕的习惯仍然没有改变。虽然睡觉只占一半,另一半放置衣物被褥,农闲时候女人们就坐大炕剪剪鞋样,衲衲鞋堑儿,或做做针线。新建的澄城博物馆里就有一处反映这种乡村居室风貌的实物场景。一张大炕上坐着用蜡像做的婆媳孙儿,一个纺线,一个剪纸花,孩子们正在向炕头的窗上贴窗花。虽然没有窑的背影,难以展示炕在门口的特色,但对炕的宽大表现的淋漓尽致。

代宁(2015-04-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