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古城燕下都

家乡区县: 保定市易县

来到易县,所有人都会去燕下都遗址去看一看,燕下都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遗址。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公里,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保存较好。西城为一防御性的附城,遗存较少。城址内除出土有铜器、铁器、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发现有许多兽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中国战国中、晚期燕国下都武阳城的遗址。位于河北易县城东南的北易水与中易水之间。

燕下都建于公元前4世纪,约战国中期,为燕昭王时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史记·燕世家>记载,周武王灭商纣以后,封召公于燕,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国的都城在“蓟”,称上都,在今北京一带。到了战国时代,北方的燕国强盛起来,争霸中原,号称七雄之一。燕国为了应付南方各国,在今河北易县建立了一军事重镇,称为“下都”。它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西依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便于防守。

燕下都文物遗存十分丰富,从民国初年开始,出土文物10万余件。齐侯四器、铜龙等珍贵文物引起了国际轰动。建国后出土的战国铜人和大铜铺首衔环被专家定为国宝。这些文物以其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城南丛葬墓群,是全国唯一的人头丛葬墓,并排着14座人头坑,每个坑清理出人头2000多个,上下叠压,千奇百怪。他们的四肢躯干何处,他们是哪次战争的殉葬者?这些都成为千古之谜

千古之谜“人头墩”

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城南2.5公里处,有14个高约10米、直径达几十米的圆形夯土墩台,通过对部分墩台的发掘,考古人员发现其中均埋葬着大量人头骨,距今约有两千多年。经专家鉴定,这些人头骨属于20至30岁的男性青壮年,应该是当时战败者的首级。对这14个土墩的成因,人们一直迷惑不解。有专家认为是公元前284年乐毅伐 齐大胜时从战场带回的齐军首级。也有专家说这是公元前314年燕国“子之之乱”受害者的首级,当时的内乱使燕国死伤几万人,后来有人将被砍杀者的头颅埋在一起,形成了今天发现的“人头墩”。

旅游观光

燕下都周围有荆轲塔、镇陵塔、战国影视城等与战国文化相关联的旅游景点,构成了战国文化专项旅游区,成为国内外文物考古旅游者的向往之地。如今游人至此,览千古遗址,看易水东流,遥想当年燕太子丹为荆轲饯行的壮烈情景,不禁使人生发出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感叹。燕下都文物保管所建有文物展室,配备了沙盘和文字介绍,工作人员可以为您解说导游,方便游览。

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xiuer123

新浪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5457809609

 

眼眸看到的那抹悲痛(2015-04-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