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襄樊历史上第一个名人仲山甫 仲山甫(生卒年和出生地不详)也叫仲山父、樊仲山父、樊仲、樊穆仲。山甫或山父是他的简称。是周宣王(公元前827—782年在位)的卿士,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宣王南征北战,使周人统治的疆域扩大,史称“宣王中兴”。其突出政绩是废除“公田制”和“力役地租”,全面推行“私田制”和“什一而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大力发展商业等。由于仲山甫功勋卓著,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食采于樊,爵为侯,史称樊侯。后人为了纪念仲山甫的功劳,明建祠祀之。明嘉靖中重建。今樊城沿江西路中段现仅存一碑,尚识遗址。 附:樊城遗址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32)封仲山甫于樊,其后筑城。原城自林家巷经米公祠绕北向东至迎旭门,城建有公馆、迎汉、朝觐、朝圣、定中、迎旭、鹿角、汇通等九个城门。嗣后西城外又加筑一方形土城——俗称越城,1954年拆除。余下1973年全部推平。原护城河改建为下水道,今仅存鹿角门、定中门。
2.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 王叔和(201—280年)名熙。魏晋时高平(治今微山长丽北)人,曾做过太医令,后为避难流寓襄阳。他继承前人对脉学研究的成就,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撰写成《脉经》10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并将东汉张仲景著但已佚的《伤寒杂病论》收集整理36卷,使之得以流传至今。死于西晋太康元年(280年),葬于岘山西侧。
3.以文章著称的习凿齿 (?~383)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字彦威。世为荆楚豪族,东汉襄阳侯习郁之后人。精通玄学、佛学、史学,以文章著称于世。桓温为大司马时,受桓温信任,初授为从事,后升别驾处理机要。后桓温企图称帝,习凿齿著《汉晋春秋》以制桓温野心。因忤桓温,迁为荥阳太守。后因脚疾,辞官还乡。前秦苻坚攻陷襄阳,将习接往长安,不久因病回襄阳,晋征以国史职事,未就而卒。主要著作有《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逸人高士传》、《习凿齿集》等。其中《襄阳耆旧记》是中国最早的人物志之一。
4.恢复大唐社稷的宰相张柬之 张柬之(625—706年)字孟将。进士出身,初任清源县丞。永昌元年(689年),以贤征试,对策第一,擢为监察御史。后历任合(今广东省海康县)、蜀(今重庆市)二州刺史、荆州大都府长史等。武则天称帝(690—704年在位),由狄仁杰荐引,张柬之任洛州(今河南洛阳市)司马、秋官侍郎。又由姚崇荐举,被任为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的头衔),进凤阁侍郎。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期间,张柬之首发其谋,逼宫拥中宗复位,以功封汉阳郡王。后因病还乡,任襄州刺史,后为武三思所诬,贬新州司马。至新州,忧愤病死。据记载张柬之兄弟五人,皆为名人,目前在襄樊发现了张柬之另外三兄弟的墓志铭碑,全部为国家一级文物。
5.一代宗师神会 (668,一说686—760)俗姓高。早年习五经、老庄,后属意于佛教。依国昌寺颢元法师出家。后至广东韶关曹溪参慧能,袭顿悟法门。开元八年(720年)唐玄宗敕住南阳龙兴寺。十八年至洛阳大弘惠能学说。后到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大云寺同北宗崇远禅师进行辩论﹐抨击北宗“师承是傍﹐法门是渐”﹐而称自己为师承是正﹐法门是顿。辩论记录由与会的独孤沛整理成《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从此南方惠能一系被称为“顿宗”﹐北方神秀一系被称为“渐教”﹔南顿北渐之说即始于此。天宝四年 (745年)重返洛阳。弘传顿悟之说。后因被诬在洛阳聚众滋事﹐图谋不轨﹐被赶出京城。安史之乱时﹐应朝廷之请﹐设坛度僧收“香水钱”以供军饷﹐有功于皇室﹐终于恢复了在佛教中的地位。乱平后﹐唐肃宗诏入内道场﹐备受崇敬﹔又造荷泽寺供其居住﹐世称荷泽大师。卒谥真宗大师。贞元十二年(796年)﹐德宗邀诸禅师﹐共推神会为禅宗第七祖﹐并亲撰《七祖赞》。其著作有《显宗记》﹑《南阳和尚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残卷)﹑《南阳和尚问答》(刘主簿辑)等﹐后人辑为《神会语录》行世。
6.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
(689—740年)唐代著名诗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在江淮吴越漫游数年,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后为荆州长史张九龄幕僚,不久归隐。所作诗歌风格恬淡,意境清远,多反映隐居田园生活。《全唐诗》收其诗200多首。襄阳城内东北角“鉴湖”附近曾建有“孟亭”。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其墓位于襄樊市襄阳区东风林南麓。《湖北通志》载:其墓在唐德宗年间(780—805)有所“瘅坏”,节度史樊泽“乃更为刻碑”与“封宠其墓”。清末存土冢,现高1米余,底径约3米,保存尚好。
7.书法家米芾(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镇江)。以恩补氵含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米芾擅诗文,工书画,精鉴赏,酷爱收藏,多才多艺,广通博贯,而其书画的成就尤为突出。其书法得王献之笔意,博取众长,不守陈规,自成“沉着痛快”的“刷字”艺术的新风貌,被誉为一代宗师,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其绘画,创制了“米氏云山”,应是绘画艺术史上的先河。其所著《砚史》一书,是我国研究制砚的最早专著。
8.年少宰相范宗尹 (1100-1136) 南宋初大臣。字觉民。北宋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吕颐浩罢相后,宗尹摄其位。授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时年三十。“近世宰相年少,未有如宗尹者”。绍兴元年,因与秦桧交恶,旋落职知温州。及退居临海,不久病卒,年37岁。
9.义军首领王聪儿 (1777-1798年)即齐王氏。江湖艺人出身。襄阳混元教(白莲教支派)教首齐林妻。清川楚农民起义军首领。嘉庆元年(1796年)齐林被杀,教徒发动起义,她被推为总教师,有众四、五万人。一度进逼孝感,威胁武昌。后北上,屡敷清军,经河南入陕西。次年夏在川东与四川各路起义军会师。继与姚之富同为襄阳黄号首领,转战四川、湖北、陕西等省。三年初,遣李全攻西安。不久她被清军包围于郧西茅山(一作卸花坡,或作阎王扁),英勇不屈,跳崖而死。时年22岁。
10.《资本论》的最早翻译者潘文郁
(1906-1935年)原名问友,又名成文,号冬舟。襄阳县东津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理论家。1922年就读于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3年考入武汉共进中学读书。192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8月转为中共党员。同年秋,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潘文郁作为周恩来的翻译出席大会,会后任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秘书长。不久回国在中央宣传部任秘书,并任《红旗》杂志副主编。1931年调任顺直省委宣传部秘书。上任不足3月即被捕,虽获释,但由此脱党。1932年5月,中共地下组织“北京特科’吸收潘文郁为成员。次年2月,经特科同意,在武昌任“鄂豫皖剿匪”司令的张学良的中校机要秘书,为党获取了大量敌特重要情报。1932年8月和1933年1月,潘文郁翻译的《资本论》第一卷(二、三分册)由北平东亚书局出版发行。这是马克思《资本论》在中国最早的中译本。1934年底,中共北平市委机关被破坏,潘文郁让北京特科转呈中央军委的“鄂豫皖剿匪兵力配置图”被特务搜到。特务将此件及有关情况报告蒋介石,蒋介石命张学良将潘文郁“着即押解来京(南京)法办”,后又拍来火急电报,限令即刻就地处死。1935年3月3日,被秘密杀害于武昌徐家棚。
2010年6月8日,襄阳十大历史文化名人雕像落户襄樊学院。春秋时期玉石鉴赏家卞和,战国时期辞赋家宋玉,东汉时期政治家刘秀,东汉建安时期文学家王粲,三国时期政治军事家诸葛亮,东晋史学家习凿齿,东晋佛学家释道安,南朝编纂家萧统,唐代诗人孟浩然,北宋书画家米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