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暖夏凉——陕北窑洞

家乡区县: 陕西省清涧县

      提及黄土高原,窑洞是必不可少的,这个奇怪有趣且有美丽的住所,冬暖夏凉的特征已然传遍了大江南北。这个说白了在黄土坡上挖出来的住所,却在采光、排水、建筑、取暖、美观等等方面都有着它极为独特的一面。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汉族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山大沟深,万壑纵横。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的厚达几十公里,汉族劳动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一般窑洞为用石头或者砖头砌,窑洞上面覆盖厚厚的夯实的黄土,规模大的可做成并列多间或上下多层,外部也可另建房屋形成院落。窑洞正是黄帝子孙繁衍、生息,创造灿烂文化的地方。

                                                   窑洞

历史渊源:

     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经原始穴居——人工穴居、半穴居——窑洞民居的各个发展阶段,直到今天。
      再看陕北窑洞从开始到现在之经历。土穴窑洞式建筑居住形式最早发生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两岸的黄土高原上。距今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文化为标志的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的新石器早中期文化,和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为标志的父系氏族社会的新石器晚期,黄土高原窑洞不单成为这两种文化的内容,而且发育得相当成熟——“吕”字形窑洞居室已经出现。陕北建造窑洞,于周代,半地穴式。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明末清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

                                                  历史遗迹

 特点: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窑洞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庄稼.甘肃东部也有这种地下街道.从西方环境建筑学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窑洞种类:

(一)建筑布局角度可分为:靠山式和沿沟式两种类型。
1、靠山式窑洞。它是在黄土坡上,依靠山崖,前面有一定的开阔地箍建窑洞。因为它要依山靠崖,必然要随等高线布置才更合理,窑洞常常呈现出曲线或折线排列分布。这种窑洞修建时省工省力,又节约土地,并有良好的采光优点,还取得了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效果。当然它离公路有一定的坡度距离,对于人们出入上下搬运物品和饮水带来不便的缺点。
2、沿沟式窑洞。即窑洞修建在河道两旁,大多数在阳面。也是建筑学上讲的在冲沟两岸土坡和崖壁基岩上部的黄土层中开挖窑洞。它的优点是交通方便,饮水便利,可避风沙,本地人称为“水食相连”之地,缺点就是相对于靠山窑洞视野不开阔,战乱年代容易受到攻击。

(二)从结构和材料上可分为土窑、接口窑、砖窑、石窑等基本类型。土坯窑是土窑的衍化,薄壳窑是砖窑的派生,砖石窑是两种建材的混合使用。
1、土窑。它是陕北窑洞的原始形态,保留古代穴居的习俗。挖土窑必须选择在向阳山崖上土质坚硬,土脉平行的原生胶土崖上挖掘,避免在直立、倾斜土脉和绵黄土地段开挖。因为,土硬则实,土软则虚,虚则易塌陷。通常,先剖开崖面,然后开一个竖的长方形口子,挖进去一两米以后,便朝四面扩展,修成一个鸡蛋形的洞,再用宽镢刨光窑面,抹上粘泥,有时为固顶,窑顶间隔用柳椽支撑作箍。土窑洞一般深7-8米,宽3米左右,高3米多,最深者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小方窗,仅一平方米左右,光线甚暗;另一种是半圆木窗,约有3-4平方米,不仅光线较好,透气性也大大提高了。半圆形木窗的格局令人视觉舒展大方,而且有专家指出,这也是易经中“天圆地方”之说的体现,耐人寻味。土窑充分体现陕北窑洞冬暖夏凉和省钱省料修造容易的优点。过去对于贫苦的陕北人民挖一孔土窑是天大的福分了。土窑也有光线昏暗、采光不利、空气流通差,窗内墙壁难以粉刷,窑面子容易风化雨蚀,山崩土陷易坍塌的缺点。建国后,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土窑已基本废弃。现在看到农村里荒弃的窑洞大多是土窑,这些窑洞开挖百年以上或更为久远,所以也成为“百年老窑”,它们仿佛向我们诉说着先辈的艰难与往日的辛酸。
2、接口窑。即是在原土窑开扩窑口,按窑拱大小加砌一、二米进深石头或砖做窑面(基本在1.5—3米之间),新做圆窗木门。为加固内顶,用柳椽箍顶。然后用麦鱼细泥沫壁,土拱与石(砖)拱接口处抹平隐藏使其新旧两个部分浑然一体。接口窑是过去土窑基础上的进步,门窗变大后采光面积大,光线增强,既明亮又保温,窑面也坚固美观。现今,接口窑也大多数“退役”,成为陕北窑洞的历史遗迹。
3、砖窑。就是用砖和灰浆砌的拱式窑洞,结构及优点与石窑大同小异。在煤炭富足石料缺乏的地方,烧砖建窑当然方便。砖窑美观整齐,备料易施工速度快,但造价高。砖窑的缺点是保温性差,砖块年旧老化,窑洞使用寿命相对石窑要短。2001年7月子长县城遭遇洪水被侵后,砖窑大部分坍塌,材质缺陷暴露无遗。
4、石窑。就是用石块,灰沙垒砌的拱形窑洞。窑面石料按尺寸凿方凿弧,砌面讲究缝隙横平竖直,窑面整体平整,拱圈圆缓,合平规范标准。窑顶前加穿廊抱厦,顶戴花墙,尤显大方。窑口安装大门亮窗,窗棂图案有简有繁,花样多变,什么“朝阳四射式”、“蛇盘九蛋式”、“勾连万字式”、“十二莲灯式”,可由木匠巧妙设计。小窗加玻璃,也有整个门窗安装里外双层玻璃,即可增加室内明亮度,又可加强保温性,也很美观。新近出现用铝合金做门窗的新样式新变化,体现出新一代陕北人的富裕和思变的心里。窑内用白灰粉刷墙面,用磨光的石板砌锅台,围炕沿,显得结实美观。现今也出现许多用瓷砖铺地板、贴炕围和锅台的新鲜事物,陕北窑洞在原始与现代,实用与美观之间相互交叉,折射出陕北窑洞的无限魅力。箍建石窑在材料、资金、人员充足的情况下,三孔窑洞从建筑到入住最快两个月。因为修建石窑花钱比较多,大多数农民修建一院石窑少则二三年,多则七八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入住。这其中的根本是资金不足,只好积蓄一些钱完成一部分,直至全部完成。现在,陕北窑洞大多修建石窑,这也是改革开放农民逐渐富裕,手头有钱,做了过去陕北人想做但没有做的美梦。农村向着“三眼石洞出面面,砖砌围墙一圈圈,花果林木一片片,瓷砖炕围花边边”的方向发展。
靠山式的石窑

 

黄土高原历经了几千年的沧桑,形成了千沟万壑。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黄帝陵、秦始皇陵、兵马俑、汉阳陵、唐乾陵——中国一些最强盛的封建王朝领袖都埋葬在这块黄土地上。这些都已是历史,但那种恢宏犷悍之气仍笼罩着黄土大地。高原沟壑雄奇、苍凉而贫瘠,在与大自然的残酷搏斗中,造就了豪放粗犷的人群,也诞生了极具特色的“黄土建筑”——窑洞。

敬请关注: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ww.wm23.cn/heyanyao

               我为家乡代言: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http://www.wutongzi.com/uc/13255607.html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firstheyanyao


孑痴(2015-04-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