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统二年(1910)电影传到陕西。《陕西陇州志》载,1910年3月,有外地电影人来陇州署(今陇县)巡警局放映黑白电影。民国时期,来陕的影片商人在西安等地露天放映。1930年5月,西安始有影院。1934年7月,有声电影首次由西京大戏院在基督教青年会露天场映出。1937年4月,陕西省教育厅电化教育处成立,下设两个电教团,在关中、汉中两施教区巡回放映。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地区不少影业机构和人员迁往内地。20世纪40年代,有17个国内外影业公司及其代表或代理人,在西安、宝鸡、汉中等地进行影片经营放映活动。全省电影院、影剧院达11家。后来,由于国民政府腐败,经济危机,许多影院开业不久就停业倒闭或转行经营。
1938年春,延安建立抗敌电影社。同年8月,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成立,拍摄新闻、记录电影和大型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八年抗战期间,电影团拍摄和制作新闻电影和长短记录片20部。1944年至1946年连续举办两期电影摄影培训班。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电影团奉命到东北地区接收日伪电影制片机构和放映机构及其技术人员,建立东北电影制片厂。延安电影制片厂、西北电影团、西北战地摄影队、西北电影工学队等相继在延安等地成立。陕北革命根据地电影事业的发展,不但为陕西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人民电影事业积累了经验,准备了干部,所以说延安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陕西省委和人民政府更加重视和关心电影事业,抽调干部、拨出资金发展电影事业,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西安电影制片厂现已拥有一大批各类专业人才、雄厚的创作力量和门类齐全的现代化生产设施,成为中国西北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电影制片基地。在电影发行放映方面,已建立起省、地(市)、县三级电影发行网和遍布全省城乡的电影放映网;放映单位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家电影院(影剧院),发展到有5000多个多种类型的电影放映单位;发行放映队伍由1949年的136人,发展到1990年的1.3万多人。电影机械制造由最初的修配组,发展到近10座电影机械制造厂;电影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教学设备逐年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陕西电影事业走上一个新的阶段,西影厂摄制的一些影片已进入世界电影之林,多次荣获国际大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