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辛店文化
1924年4月,甘肃考古的开拓者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从兰州出发沿洮河逆流而上,开始了甘肃境内的首次考古调查。他们发现的第一个古文化遗址就是位于洮河东岸的临洮县辛甸遗址,随后,在此地及周围地区做了一系列的发掘和调查工作,在辛甸发掘了25座墓葬,清理了20座墓葬,在辛甸村以北的灰嘴岔遗址,也发现了同类遗物。其陶器大多为圜底,主体纹饰为双勾纹。类似一对羊角,无论器物造型还是彩陶纹饰,均与其他彩陶文化明显有别。安氏便以首次发现地命名。出土地本名为辛甸,但因翻译有误,正式出版物的中文译为辛店,之后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再未更正,便一直称为辛店文化。
寺洼文化
寺洼文化因1924年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而得名。寺洼文化可分为寺洼和安国两个类型,寺洼类型分布在洮河流域和渭河上游,与辛店文化的分布范围相交错。而安国类型的分布范围则向东南和东北发展,在渭河和泾河上游、白龙江、西汉水流域都有分布。在某种程度上寺洼文化和辛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共存的。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将寺洼文化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特色
老子文化国际论坛
值此“老子文化国际论坛”在甘肃兰州举办,意义十分重大,尤其是在老子“飞升”地临洮举办分会活动并组织参观,影响更深远。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据《史记》、《后汉书》记载,老子西行到渭水上游,洮水流域秦地——夷狄(今临洮):传道修行,著书立说,超然飞升。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在全世界影响深远,他的“无为而治”、“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天地对映”、“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包容”的对立统一思想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想,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今天我们在打造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西部文化旅游名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推进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要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为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临洮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