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各地,有许多特色的小吃,被人赋予了浓浓的象征意义而不断延续,传承至今,乡宁油糕就是如此。
山西人取“糕”为“高”的谐音,把吃油糕当作一种步步高升的吉利象征流传下来。在山西人的餐桌上,人们婚嫁迎娶、盖房上梁、小孩满月、金榜题名时都离不开炸糕的身影,以及大年三十人们还要吃接年糕,寓意“步步高升”。山西晋北、晋中地区气候寒冷,作物主要以各种粗杂粮为主,因此这里的油炸糕一般用黄米面制作;晋南地区盛产小麦,油炸糕一般以白面制作,尤以乡宁白面油糕最为著名。乡宁的油糕,圆如饼,形似鼓,色如铜,香味扑鼻。
原料配方: 白面1千克 、水1.2千克、 糖300克 、油300克。
制作方法:
1.先将糖按1千克加入300克面粉的比例拌匀(防止糖馅流淌)。
2.当锅里水煮开后,把白面倒入锅内,用擀面杖用力搅拌,搅至水与白面和匀为止。烫面硬了可以加水,但软了不能加面。待烫面用手摸不粘时,翻倒在面案上,拿一块干净湿布把烫面摊开,再用筷子划成小块,叫做放气。
3.烫面凉了以后,1千克烫面兑干面300克,揉匀后堆放起来。天热时放一二个小时,天凉时要放七八个小时,炸出的油糕才能膨起。
4.掺兑干面后必须揉过两次以上,否则容易变成“死面油糕”。在正式包糕以前,每千克烫面还要掺入干面300克,揉匀,揉透,这样可使油糕外皮松脆。1千克烫面包60个糕。
5.包糕时,手掌要抹上油,面就不粘手了。包糖以后,将糕压扁即可入锅炸制了。
6.炸制要掌握好火候。锅里油花四溅,是火太大了,锅里油平平不动,只冒花眼,是火太小了。若看到锅里的油水开。平平地翻滚,即可将油糕下锅,会立即就漂起来,此时火候最合适。另外,炸制时一次不宜下糕坯过多,同时要反复翻动,这样能达到糖化、皮脆、色好、味香等效果。
7.炸好的油糕,放在篮子或盘子里,不遮盖,在透风情况下,七八个小时内,仍然可以保持皮脆的特点。
在古代,油糕就被乡宁当地人当作美味佳肴,也是当地人招待客人的上等饭食,逢年过节食之,款待亲朋食之,欢庆喜事食之。为此,乡宁县城特意在一年一度举办“四月八”古会,它成为了当地人吃油糕的高潮日,因而乡宁县的“四月八”古会便命名为“四月八,油糕会”。乡宁的“四月八,油糕会”,开始于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距今已有大约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油糕会”期间,乡宁县山城便会变成一个油糕世界: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地盘,油糕摊点多达三、五十家。每个油糕摊前,被人围得水泄不通。油糕锅里捞出的油糕,常常一处锅便被买走,不能满足顾客、与会群众的需要,因为到这里赶“油糕会”的老百姓,以吃饱吃足油糕为美,乡间一些年纪大或患病不能出门进县城的老人、年长者、病人,也要让人捎买几包油糕,在家中饱餐一顿油糕,分享其乐。因而,乡宁县境内有“宁穷一年,不穷一天”,“有钱无钱,吃糕过会”的民间谚语。会期一般以每年旧历四月六日开始,四月十六日结束,“油糕会”期内,商业、贸易、物资交流也同时进行,这一古会,已成为当地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也是当地独树一帜的古庙会。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油糕不再作为一种特殊食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如果想吃,已经可以随时在家中做在家中吃。虽然现在的油糕,已经不再因其象征意味而被人们珍视,人们也不再那么热衷于吃油糕这件事,但它蕴含的浓浓乡情和祝福之意,却将会永久留存下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