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脆悦耳的竹韵让我仿佛回到了大自然,犹如置身于竹林中,真是美妙极了!”在“首届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赣州馆,观看了崇义生态竹乐器表演的“音乐迷”高先生激动地说。近年来,崇义县不断发掘和传承竹文化,在原有基础上大胆突破,通过详细深入的调研和可行性分析,于去年启动了生态竹乐器的研发,历经艰难求索终于取得成功——根根翠竹奏响了动人的乐章。
一个美丽的梦想
崇义县拥有竹林面积近60万亩,活立竹9836万根,是“中国竹子之乡”。丰富的竹资源孕育了浓厚的竹文化,千百年来,竹编、竹饰、竹盆景、竹歌等已成为竹乡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近年来,崇义县为畬族竹洞山歌整理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时,发现当地居民面对漫山遍野的竹子,信手捣鼓,竹叶在嘴里能变“调调”、用竹筒做的牛铃铛声音可以很清脆、小竹板能敲打出不同的音调,甚至能弄出个“哆唻咪”……一个大胆的“梦想”渐渐萦绕在他们心头。
在去年举行的“欢乐中国行魅力赣州”大型综艺晚会上,上海以簸箕、竹篮等简单的竹制生活用具表演的节目赢得阵阵喝彩!这再度深深刺激了他们的梦想。上海并非以竹子著称却把竹文章做得有声有色,我们有着丰富的竹资源优势和更为浓厚的竹文化底蕴,能否在竹子方面大做文章?
“瓷都景德镇有‘瓷乐’,竹乡能不能有‘竹乐’呢?就这样,一个研发生态竹乐器的‘梦想’产生了。”崇义县文广局负责人说。
一段艰难的探索
从赣州回来后,大家便积极投入到研发生态竹乐器的调研和可行性分析中。通过不断论证和请教专家,最终得出结论:难度很大,可以成功。县委书记黄志标知悉后作出了“创意很好,可尽快拿出方案实施,县委、县政府将给予支持”的批示。
“是长期的生产生活积淀激发了我们的研发灵感。”研发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傍晚时分,当微风轻拂湖面时,湖水冲击着竹排,发出美妙的声音,这给了我们研发‘竹排琴’的想法。而‘竹板琴’的构想源自水车转动,水流拍打竹板发出低沉有力的声音……”
刚开始,大家砍来竹子,经过一番削、泡、煮、炭化,等到干燥时,却发现竹子大部分已爆裂。后来通过分析、走访民间艺人和请教专业人士,发现其实选材大有门道:农村都有“七竹八木”的说法,意指七月砍的竹子不易变形、霉变;不同年限的竹子效果不一样;不同土质里长出的竹子发出的音质不同;不同地理位置长出的竹子音色也不一样……
要让竹子发音不难,但要让它演奏出彰显竹韵特色的音乐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该县在竹乐器研发中,音域和音律的调整、校音就整整耗费了大半年的时间!为了找到竹板琴音域的平衡点,调好泛音,他们对着竹板足足敲打了四五天!另外,乐器的五金零配件的设计、制作同样没有可模仿的前例,需要反复比较和摸索……但每一个进步都让他们振奋,让大伙铆足了劲。
“我们随时了解研发进展,并对研发中出现的资金、人才困难给予支持。”县长邱建军说,“我们大家都对它充满期待。”
今年3月底,生态竹乐器研发小组一行拉着几十根精心挑选好的竹子和基本成型的竹乐器设计,到北京拜访、请教有关专业人士。大家对这个设想非常感兴趣,同时还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经过又一轮的调试、改进,在前前后后耗费1200多根竹子后,由崇义县自行研发的第一部竹板琴终于问世。
接着,竹排琴、竹鼓、竹梆……也相继研发成功。
一曲动人的乐章
在“首届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赣州馆,由崇义竹乐器演奏的乐曲让听众仿佛置身于幽静的竹林中,听起来如从竹林深处飘来一阵阵清音竹韵,沁人心脾,给人带来一种朴素、纯真、原始和天然的感觉。有关领导和国家、省、市专家都表达了高度赞赏,引起了轰动。
原来,该县在成功研发生态竹乐器后,着手组建了以竹乐器演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生态竹乐队。目前,该乐队除已亮相于“首届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外,还将应邀参加“赣州市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和“竹乡实景秀·乡村生态游”等活动。
“生态竹乐器实现了文化、经济、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该县县委宣传部部长肖遵良说,“它既传播了竹文化,对外宣扬了绿色环保理念,又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就拿竹板琴来说,根据专家的初步分析,每部约值5万元。当它们投入市场后,估计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3000万元。”
成功面前他们并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竹乐器外观设计有待提高、本土演奏人才紧缺、谱写最能体现竹韵的曲调等问题已列入该县“待解决项目”中。随着竹乐器的成熟,该县还将逐步完善竹文化产业项目链条,形成以乐器研制和表演为核心,带动乐器制作、展览、工艺制品生产等相关项目共同发展的格局,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以点带面的产业纵深发展,力争把崇义建设成为竹乐器研制基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