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之称

家乡区县: 邯郸市峰峰矿区

总人口(2010) 917.5万人
- 占河北比例 12.77%
- 市区常住人口(2010) 148万人
人口密度 760人/平方千米
- 市区人口密度 3532人/平方千米
经济
- 占河北比例 11.5%
- 排名 3
其他
时区 UTC 8(东八区)
市花 月季
邮政编码 056000
电话区号 86 (0)310
车牌号码 冀D
网站: 邯郸市人民政府

邯郸是河北省省辖市、河北省第三大城市,邯郸地处河北省南端,因邯山至此尽而得名。

目录

[隐藏]

1 历史1.1 古代1.2 近现代

2 地理2.1 地貌2.2 气候2.3 环境

3 区划人口3.1 行政区划3.2 人口

4 政治5 交通5.1 铁路5.2 公路5.3 航空5.4 公共交通

6 经济7 文化7.1 方言7.2 饮食7.3 成语7.4 邯郸名人

8 旅游8.1 市区8.2 郊区8.3 县区

9 教育10 友好城市10.1 国内10.2 国外

11 注释和参考资料12 研究书目13 外部链接14 参见

古代[编辑]

“邯郸”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晋,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古称邯(赵邯郸县。从邑,甘声。――《说文》。朱曰:“今直隶广平府邯郸县,甘地有邯山。”)是战国时赵国的国都,后改称邯郸,《后汉书·光武纪》注:“邯,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城郭字皆从邑,因以名焉。”有三千年的历史。邯郸早在春秋时代已是列国争夺的重要城堡。先属卫,后归晋。自公元前386年赵国从中牟迁国都于邯郸,至秦灭赵,达158年之久。秦灭赵,置邯郸郡。

西汉置赵国。邯郸至西汉末仍为全国五大都城之一,城区面积13.6平方公里,人口有15万之多;手工业、商业和冶铁铸造发达,有“冶铁都”之称。三国后渐衰。三国时,曹操据邺(今临漳县),邺城开始崛起。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及北朝的东魏、北齐都在此建都。隋朝初年,邺城被毁。唐朝时期,境内的魏州逐渐崛起,改称大名府,成为“河北重镇”、“畿辅八府之首”,宋代又晋升为都城东京汴梁(今开封)的陪都,称“北京大名府”。北宋末年,因长期的战乱,逐渐衰落。到1940年代中期沦为建筑面积不过1平方公里,人口约2.8万人的商业集镇。现在为中国特大型城市之一。

近现代[编辑]

1945年设市,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降为镇,但仍为邯郸专区专署驻地。1952年12月22日复升为市,1954年改为省辖市。1956年峰峰市并入邯郸市,1983年邯郸县并入邯郸市。1984年改为省辖市。1986年武安县(后改市)划归邯郸市。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邯郸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将邯郸地区所辖各县划归邯郸市管辖,称邯郸市。

198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目前在日用瓷生产方面已经超过唐山,成为北方最大的瓷都。邯郸火车站候车大厅的壁画展现了有关邯郸的历史成语故事,包括:“胡服骑射”、“负荆请罪”、“围魏救赵”、“邯郸学步”、“黄粱一梦”等,所以邯郸也被称为“成语典故之乡”。因境内有黄粱梦镇(成语黄粱一梦的发生地),又被称为“梦城

 

店小二(2015-04-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