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又名邺城,简称殷、邺,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最北部的一个地级市,七朝古都,有33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以世界文化遗产殷墟而闻名,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安阳殷墟是世界公认的现今中国所能确定的最早都城遗址,历史上先后有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定都于此,故安阳又被称为“七朝古都”。安阳市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河南省下属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太行山东麓,是京广铁路上重要的城市,处于新乡和邯郸之间。安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乡、《易经》的发源地、汉末以后,以邺城为中心的安阳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王朝的都城。以殷墟最为著名。现在的殷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安阳的得名则始于战国末期。《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前275年),“廉颇攻魏房子,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这是“安阳”这一名称在史籍上最早的记载。一说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国攻克魏国宁新中邑,因“宁新中”位于淇水之北(山南水北为“阳”),又根据相近字义变“宁”为“安”,故名“安阳”。
公元401年,北魏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设相州,取河亶甲居相之义为名,是为“相州”名称之始。580年,邺城被焚毁,相州、魏郡、邺县三级治所及邺民迁至安阳,安阳遂称相州,自此亦有邺城之称。后来也曾称邺郡。隋代、唐代、宋代都沿用“相州”一名。金明昌三年(1192年),相州升为彰德府,明、清两代沿用。直到中华民国初年废彰德府,复置安阳县,“安阳”一名便沿用至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