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民俗之过年

家乡区县: 甘肃省岷县

   当年货置办得差不多时,也就接近了腊月廿八。“二十八,蒸馍馍”,这是定西流传已久的民俗。这一天,城市居民开启了除尘时清理一新的煤气灶和抽油烟机,农村人会去院外的场子里扯来麦草找来柴禾,开始蒸馍馍(即馒头、高块)与包子。正好的馍馍上,要用白酒和干颜料混合的液体点上一个红点,以表示吉祥喜庆,俗称“点花馍”。除了这些,易于储存的油炸食品也是需要大量准备:油饼、虾片、带鱼、丸子……最值得一提的则莫过于油果子(一种用面粉、糖、蜂蜜混合油炸的甜食),在正月间,油果子不仅可以当作早餐和零食,更是定西人民饮用定西的特色饮料罐罐茶时,用来下茶的最好伴侣,因此非常受欢迎。有意思的是,无论随着时代怎样变化,这些饮食传统却一点不剩地被当代人民(尤其是城市人民)完完整整继承下来,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农村居户,在准备过年饮食方面没有丝毫差别。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肉类。旧时过年,一般会降价中央了一年的猪或羊杀掉,在这几天或炒或炖,而家里人平时很少吃肉,因此对于这些肉充满了欲求。当代则不同,因为生活条件的变化,肉早已从奢侈品的神坛上退了下来,因此现在居民家中很少会煮一大锅肉留着过年吃。因为肉作为一种“喜庆”的象征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反而成为过年时可有可无的存在。因为时代的变迁,生活条件的提高,对于肉的喜悦的这一风俗,到了现在,除了个别人家外,基本已经消失殆尽。只有一种肉是例外,那就是鸡肉。在定西,无论是平时对肉怎样腻味的人家,过年总不忘记通过各种手段搞到一只土鸡,用砂锅配以各种作料炖起来。最稀罕的倒不是千辛万苦找来的土鸡,而是砂锅中浓浓的鸡汤。过年时无论是大年初一必吃的火锅,还是一碗简单的臊子面,又或是鸡汤凉粉,都离不开一勺化腐朽为神奇的鸡汤。有时只需一小勺,就可以让整道菜和面汤原本普通的味道变得无比鲜美。因此,鸡汤的存在,对于整个春节有着极为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家庭的装饰则主要集中在除夕这天。到了除夕下午,家家户户首先要将家庭内外打扫干净,然后在门上贴上新春联、新门神,窗户上贴上新窗花,也就是“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宋•吴自牧《梦梁录》)。春联俗称“门对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春联有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十一言等等内容因主房、客房、厨房、前门、后门、牛羊鸡舍而异。而在定西,三年内家中有人过世的人家,一般会选择不贴春联,或是贴上蓝紫色的春联,以表示对逝者的怀念。现在在在农村和小城镇里,手写的文学性春联还比较常见,然而到了大城市,所谓“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的文学形式”的春联,现在却成了批量生产,一些公司或者小作坊所制作的春联中,所谓的文学意义早已荡然无存。而原本除了营造气氛和卖弄文采外,传统春联的一个附加效果则莫过于各家书法的比拼。能够求得几幅书法不错的老人写的楹联,除夕那天挂在门口,不失为一种气派。而相反的,一般人家只能自己写或从集市买一点文糙字丑的红条纸,挂在门口也显得灰溜溜的。新的经济大潮下书法好而且文笔不弱的人物越来越少,手写对联被蝗虫似的机制批量生产春联淹没。字迹也基本相同的对联,基本上消除了书法影响。在农村和小城镇还有一些老艺人仍然会在年前贩卖手写春联,但在整个对联市场下,又是显得那样微不足道。
在农户人家,门神多贴秦琼、敬德等古代武将的形象,城市居民贴门神的却寥寥无几,尤其是楼房的住户,一般会选择不贴门神。抛去当代城市居民普遍不信神等信仰因素以外,对于是否选择门神最关键的,就是现在楼房的设计一般都是单扇的防盗门,而门神的制作一般都是按照双扇门制作,即秦琼与敬德缺一不可组合。在当下的房屋设计下门神这一存在本身就与之发生了矛盾,因此这一民俗的消失也是一个无可奈何的必然。
窗花全用彩纸渐成各种花卉、人物、博古、动物图案贴于糊窗宣纸上。定西剪纸风格多样,安定区内官营的剪纸图案艺术构成严谨细密,美观大方;通渭等地则讲究“镶窗”和“云子”,岷县等地甚至流行立体感的堆花剪纸。窗花贴在白色宣纸上,一来象征吉祥,二来也可以用彩色(尤其是红色)装点白色的窗户,使其去除白色所代表的一些与春节气氛不符的含义。与乡村的糊纸窗户不同的是,城市的玻璃窗并没有这样的软肋,因此在玻璃窗上的窗花会显得多余甚至阻挡视线。但出于对于年味的保持以及对旧有民俗的尊敬与保护,再加上象征吉祥喜庆的含义,直到现在,窗花仍然出现在很多人家的玻璃窗上,形成旧民俗开始消失后新民俗开始生长的萌芽。但是,有时仔细去看市场上贩卖的一些剪纸,就会发现与当地剪纸风格完全不符,却像是庆阳、陕西甚至山东的风格。同孔明灯一样,在打破了地域的封闭性后,剪纸也以勃勃的生机在全国开始了同化的步伐。而与外地简直同时进驻的,还包括中国结等等西北原本过年从来不用,而在全国风行的装饰品。
除了对联、门神、窗花,以及中国结等舶来装饰品外,定西市通渭县还有在春节期间在房檐的椽头、枋头上贴挂“春缨”和遮面的习俗。“春缨”又叫“风钱”,它是吧用选址刻好的长条形纹样渗以红、黄、绿等色彩,其上部图案是金黄色的钱纹,中部是“福、禄、寿、喜”文字,下部是梅花、牡丹、佛手图案,将其贴于椽头之上,春风拂动,像无数的金钱飘洒,以寓四季发财。“遮面”又叫“云子”,是将刻制好图案的长方形宣纸渗以色彩做成五彩缤纷的大剪纸,贴于房门顶部正中,以取吉庆祥和之意。其图案有“牡丹富贵”“榴开百子”“福山寿海”“吉庆有余”等。当下,出大多数城市人已经因为房屋形态的改变而放弃粘贴外,通渭城郊或乡镇的每一栋房屋,几乎都贴满了春缨和遮面,一阵清风吹过,彩色的春缨就飘动起来,再配以蓝天白云黄土的背景,煞是好看。
除夕的上午一般是年货集市的最高潮。在这一天,路边的集市终于战胜了超市,迎来了巨大的人流,很多人会强在这一个早上进行最后的采购,商贩们也往往会倾销手头所剩无几的产品。与路边摊饭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店铺,很多都开始结算,早早在中午就关了门,然后贴上春联。下午的定西城则是对早上空前热闹的一种嘲讽,集市、人流、小贩瞬间消失无踪,只留下脏兮兮的空旷街道,不多的几个行人,以及偶尔开过的几辆汽车——几乎所有人都回到家中,开始过年最后的准备。而城市在这个时候看起来,就像是一座死寂的空城。除夕的下午,人们开始忙着将自家的春联、门神、窗花等贴起来,并开始准备年夜饭。说到春联的粘贴,倒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再粘贴工具越来越先进的今天,人们普遍放弃了黏手又费事的浆糊甚至胶水,转而投向简便易用的透明胶带。然而新工具的拙劣表现却让人失望,胶带的确能够快速将春联等粘贴起来,但本身透明塑料的材质在阳光下往往会反射光线,显示出塑料的轻薄感。加上很多人家都是马马虎虎随手一贴了事,因此原本标志喜庆的春联,在透明胶带拙劣的配合下,反而更像是门口的红色补丁。
除夕的黄昏,定西的每家每户都有“请先人”,即祭祖的习俗。“请先人”又称“请纸”,一族人由长辈率领,到祖先的坟茔跪拜敬以香烛茶酒,以示对先人的邀请。回来后在家中的主屋内供上先人的牌位,献上贡品,再点蜡秉烛,鸣放鞭炮,上香焚表,敬茶奠酒,磕头作揖,以示“慎终追远”。到了城市里,请纸的地点会根据客观条件,从坟茔变成马路两边,堂上的牌位也换成了照片。然而祭祖的实质,却在定西没有任何变化。定西人总是习惯将祖先接回家中,与家人一起过年,年夜饭也要先给祖先盛一碗,其他人才能举箸。因此除夕的晚上,城市中的人才会慢慢多起来,但都是在苍茫的暮色中用冥币点上一小堆火,在路边跪着敬茶奠酒,若是不加注意,却以为自己看到了一堆堆鬼火。
请纸礼毕后,厨房一切也都准备停当,到了合家吃团圆饭的时候。然而年夜饭究竟吃什么,却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在定西的大部分家庭中,除夕的团圆饭都习惯吃长面,以象征家中老少“健康长寿”。除夕,在甘肃省陇中地区的农村家庭,当家的妇女一定要用擀面杖一遍一遍擀面之后,非常精心地切成一条条长面。将长面放入鸡汤中,放入葱花、粉条、鸡块等,根据各地不同的风俗可以放入不同的配菜。但不管怎样,面一出锅,先要盛上一小碗敬献给灶王爷。让灶王爷保佑一家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还要在堂屋先人的牌位前进献3小碗,也让先辈们可以分享。而在另一些地区,除夕则一定要吃饺子,因为饺子外形酷似元宝,所以吃饺子象征“招财进宝”,一般还要在一只饺子里包上硬币,据说吃到的人就能财源广进。再加上有了电视传媒以后,媒体的力量也偏向饺子,因此年夜饭究竟是吃饺子还是长面,几乎成了很多家庭年夜饭头疼的问题。但其实无论是“饺子党”还是“面条党”,这种争论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家里能够吃一顿团圆饭。
当下团圆饭的吃饭很多,除了饺子和面条的意识形态之争外,雇厨师到自己家中做饭代替自己动手、去饭店包年夜饭等方式也是当下人们的新选择。但无奈定西经济较为落后,思想也比较传统,大多数饭店到了腊月二十八就会早早关门歇业,除夕提供年夜饭服务的酒店寥寥无几。可以雇佣的厨师更是罕见,大多数都选择在最后一天回家陪着家人。因此,自己家中几个凉菜,一点鱼,一点丸子,或饺子或面条的主食,至今仍是大多数定西人民过年的唯一方式。
在“一年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还要“守岁”,即是在除夕晚上不睡觉。对于长辈来说,守岁有辞旧迎新、珍惜时光之意;对于晚辈来说,有期盼长辈福寿延年之意。但对于守岁而言,以前和现在却有着略微的差别。古时讲守岁,指的是守过子时,即凌晨一点,而现在则认为守过零点即可。守岁之时,家里人常会聚在一起或聊天,或牌九麻将,旧时还有用骰子和骨牌“刁状元”博彩的游戏,此俗与科举制度有关。而到了现在,春节联欢晚会却成了很多家庭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有外国人对于中国人一年聚在一起只为了看电视表示不理解,但实质上也反映了中国人春节需要娱乐的心理。每年的歌曲总是迅速被人遗忘,小品相声却容易被记下来。小孩子则会去外面放炮,农村地区的甚至会聚在一起打秋千玩。定西往昔有一习俗,即至除夕晚上,寡妇要到大门外大门外痛哭,且给亡故的丈夫烧纸以寄托哀思。空城计的彻底破碎则是子夜零时,当报岁的钟声响起,各家各户不约而同开始燃放办年货时购买的爆竹和花炮,称作“开门炮”,鞭炮声和各色烟花一时间在城市和乡村此起彼伏,宣称旧的一年结束,以及新的一年的开始。
在除夕的夜里,定西人民还有一大传统风俗,那就是去寺庙里祭祀神明,争着去烧新年的第一炷香。而本地城隍庙供奉的神明,却是南宋文天祥。烧香的时间也是按照传统,从子时即大年三十晚二十三点开始,到凌晨一点大体结束,但仍会有零星迟来的香客涌进寺庙,寺庙的现货会一直持续到早晨。与下午空城一般的街道完全不同,到了凌晨,街上去城隍庙烧香的以及烧香归来的人遍布整个街道,城市一瞬间又显得热闹非凡。新年的子时烧香的传统,来自人们期望能在新年伊始拜祭神明,以求得神明一整年庇佑的心理。而有些地区还有在正月初一子时撞钟的习俗,以钟声求得吉祥。这些传统风俗在当下社会没有任何改变,仍然被很多家庭崇奉着,主要是出于自身内心深处的信仰以及对新的一年的期盼。

红桃K(2014-05-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