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8),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后迁居绍兴。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阳明先生遗爱处
阳明先生遗爱处
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任刑部、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被梃杖四十,谪为龙场(今修文)驿丞,于正德三年(1508年)忍辱莅任。初到龙场,居无处所,在一天然溶洞内埋头玩味《易经》,洞因名“玩易窝”。尔后移居龙岗山。山腰天生一洞,土民称为“东洞”,洞颇宽敞明亮。自王守仁在此栖身后改称为“阳明小洞天”,习称“阳明洞”。洞顶时有滴水,当地少数民族悯其阴湿,伐木结茅,在洞口右下方为之建屋。王守仁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名为“何陋轩”。又在洞口左上方修建一小亭,亭子四周栽些竹子。王守仁以竹子具有“君子之德”,将亭名为“君子亭”。他谪居龙场三年成就了著名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学说,并萌发“致良知”思想。
“王学”对中国乃至日本、朝鲜,韩国等国的思想界影响极大。
王守仁先后在龙场的龙岗书院、贵阳的文明书院聚徒讲学,使“连峰际天”、“飞鸟不通”的“山国”贵州从此人文蔚起,风气大开。对于多民族的贵州来说,王守仁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亦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因此受到各族人民包括上层人士的信赖与善待。在著名的《瘗旅文》中,他谆谆告诫外来者,“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用现代人的话说,便是“你就安心居住在你该住的地方吧,别给这里的村落造成祸害啊!” 确实,王守仁很注意民族关系。他与彝族土司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十分友善,曾两次致书安贵荣,
嘱其以大局为重,不要撒减驿站,以免引火烧身。他还受安宣慰之托,撰写《象祠记》。《象祠记》与《瘗旅文》后来都被收入《古文观止》,成了千古绝唱。他离开龙场后,贵州宣慰使安国享亲笔书题“阳明先生遗爱处”,镌于洞口崖壁上,迄今完好无损,备受世人珍惜。
王阳明生于明朝中期,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阳明子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
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父王华,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北平(北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