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采茶戏

家乡区县: 江西省高安市

高安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宜春地区,起源于江西高安的民间彩灯,后受赣南、浙江小调及高安锣鼓戏的影响,于1917年前后形成。开始仅用于丝弦(胡琴)伴奏,不用打击乐,故亦名"高安丝弦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京剧较多影响,采用了京剧以及民间吹打中一部分锣鼓经。音乐曲调有老本调,花旦本调,小生本调,服药调,争夫调等。曲牌多来自本地区的民间吹打,其锣鼓点子有100多个,有时则配其它乐器,旋律流畅悦耳,节奏跳跃欢快,气氛热烈。建国后,进行戏剧改革,高安采茶戏也推陈出新,发展为江西省四大地方戏剧之一。

荣誉
古称"江右上县"的高安,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高安采茶戏则是这块古老土地上勤劳 智慧的人民孕育出的一坛老酒,喷发着醉人的醇香。高安的农民或在蚕桑耕种之中,或在收获喜庆之际,有感而发,信口引吭,一人呼,众者和,管弦助兴,铙钹取闹,傩面雉首,相聚而乐,于是,一个古老的剧种便在农民们不经意的嬉闹中诞生了。

高安采茶戏《孙成打酒》
纵览高安采茶戏形成发展的画卷,最引人注目让人激动的还是建国以来的那部分,经过百年的演绎发展,高安采茶戏形成了语言通俗质朴、唱腔淳婉清越、表演风格亦庄亦谐的艺术特色。曾被斥为"有乖礼俗"的野乐已登上艺术大雅之堂,成为在中国颇有影响的江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至今,赣中、赣西等地多个县市剧团演出剧种均为高安采茶戏。

高安采茶剧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强盛的生命力创造了一个个辉煌。剧团曾于1959年在庐山党的八届八中全会上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献演《四九看妹》 。当年10月经中共宜春地委决定,一次从高安地方剧团调去15名演员,成立宜春专区地方剧团。进入60年代中期,高安采茶戏再度进京,地采、高采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联袂演出《小保管上任》 ,引起轰动。随即此剧在中国赢得一片喝彩,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公映。高安采茶戏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既注重弘扬时代主旋律,又保留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充分展现了赣中文化的浓郁风情。地采、高采致力于对戏剧内涵的开掘和表现手法的创新,编、导、演、音、舞美等各方面均进入成熟阶段。1979年地采《孙成打酒》剧组进京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荣获一等奖。尔后, 《郎当索》 、《樟树坳风情》、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断鸡》等剧目在历届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均夺得一等奖;《一家人》、 《乡潮》 、《寒儒求监》也获得较好成绩。《寒儒求监》、《断鸡》还获得华东"田汉戏剧奖"二、三等奖。1991年,高安采茶剧团又奉调进京参加首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荣获"稀有剧种演出特别奖"。不久,由高安采茶剧团与江西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孙成打酒》荣获第八届中国戏曲电视剧评比二等奖、中国第十四届"飞天奖"短篇戏曲电视剧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紧接着又将高安采茶剧团的《南瓜记》 、 《断鸡》 、《四九看妹》、 《游湖》搬上荧屏,拍成舞台艺术片与专题片向全中国播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宜春地区采茶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高安采茶戏《木乡长》一举夺得第四届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剧目一等奖及编、导、演一等奖,紧接着又荣获"中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优秀演出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和编、导、演单项"文华奖",剧本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并参加四川成都第五届中国艺术节演出。

发展
建国后,随着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相继成立,高安采茶戏已由高安辐射到了周边十多个县市的每一个乡村。高安地方戏专业剧团(高安采茶剧团)由1950年建团的22人壮大到上百人,业余剧团(主要是农民剧团),由解放初期的5个壮大到鼎盛时的280余个。高安采茶戏剧团曾经上庐山、赴上海为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和华东地区献演,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共华东局领导的高度赞赏,累计有30多个剧目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奖项。

高安采茶戏
地方剧种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唱腔与念白的两个方面。高安采茶戏的舞台语言以高安方言为依据,那就需要演员不但在念白上是艺术化的方言土语,更重要的是将方言有机地结合到采茶戏的唱腔中去,使之更具有地方特色和戏曲的韵味。在这方面,现在有的青年演员还是做得尚有欠缺。除念白操半生不熟的高安方言以外,唱腔的吐字基本上都是普通话,唱起来象歌剧,与观众的欣赏期望相去甚远。

据专家研究成果,高安方言声调的特点,是"变音"较多,在戏曲唱腔中"变调"行腔,不仅音域更宽,而且更具有浓厚的高安地方特色,何乐而不为呢?

艺术化的方言土语,通俗易懂,情趣盎然。《四九看妹》中银心倒茶给四九喝,一声"茶(ca)来咯",四九故意听成"蛇(sa)来咯"。韵同音近,视听混淆,一阵忙乱"逗哏"包袱一抖,引起观众一阵欢笑声。又如,四九一边喝茶,一边又要回应银心关怀叮嘱,"慢点吃(qia)",四九耍笑说,"吃茶莫哇事,哇事就会打布布。茶往下,气往上,两下哩会相撞,会梗死干哥哥"。押韵合辙,朗朗上口,就象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一样,与观众极易产生共鸣。又比如,四九逗耍银心,说无钱买东西,就割自己身上的肉去卖,给有钱人当下酒菜。银心气极,追打四九,伤心地掩面而泣。四九意识到玩笑开大了,说:"打了干哥还不够,还要榨桶麻油凑。"将流眼泪比喻成榨麻油,这是高安农村开玩笑的常用语。形象生动,比喻贴切。老表们一听就懂。

高安采茶戏
戏曲的声腔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是"板腔变化"型,二是"曲牌连缀"型。高安采茶戏则属于后一种类型。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地方戏小剧种;在唱腔旋律上,曲式结构简单,声调朴实无华。一般是上、下两句为一个曲调,反复吟唱;节奏变化较少,行腔也不多。大多演绎乡土气息浓郁,富有草根平民阶层生活情趣的故事或情节。如"王婆婆骂鸡"、"四九看妹"、"补背褡"、"姑嫂观灯"等,表演载歌载舞,语言诙谐活泼,像东北"二人转",为赣西地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高安采茶戏是一种汉族戏曲小剧种,调多腔少。既是其特色,也有一定局限。所以,要表现历史的、现代的重大题材,演绎较为复杂的剧情,刻划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诠释跌宕起伏、矛盾冲突激烈的大戏;在音乐唱腔上难免力不从心。因此,就需要吸收板腔变化型剧种所具有的吐字行腔讲究韵律,唱和极富艺术表现力的特点。

高安采茶戏的基本主曲,称"老本调"。通过戏曲音乐工作者和演员们的共同努力,经过充分吸收京剧及其它剧种的板式变化等有益因素,在保留原曲调基本旋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许多唱腔的设计,非常成功。当它们一问世,就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脍炙人口的经典唱腔,久唱不衰,成为赣西老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lhy12(2015-04-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