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采茶戏剧本
戏剧音乐的创作,是作曲者根据戏曲故事情节的叙述要求,在音乐主题旋律的筛选,人物性格的刻画,戏剧矛盾冲突的处理,剧种曲牌音乐特色的灵活运用上,来进行通盘构思的。除此以外,还需要通过在演唱方面有一定表现能力的演员去完成。因为,戏曲乐谱,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只停留在纸面上的平铺直叙。要把它唱好,唱出有该剧种的特色、韵味,唱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与观众产生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则完全依靠演员的演唱技巧和功力。人们常说,演员的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二次创作就是这个道理。
老北京人常把看戏说成是听戏;您如果说去看戏,人家就会讲您是外行了。戏迷们对剧目的情节、演员的装扮、表演等都非常了解和熟悉。百听不厌的是演员的唱腔,往往是遇到有大段唱腔的时候,干脆闭目聆听,以掌击拍;当听到绝妙之处,会情不自禁地大声喝彩叫好。这与现如今讲的"互动",如出一辙。
有成就的演员唱腔非常有特色,因为同一段唱腔,不同的人来唱,风格、韵味就截然不同,甚至有天壤之别。所以在京剧界同是旦角行当,会出现梅、程、尚、荀"四大名旦"。以至不同流派,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由"老本调"衍生的诸多"花旦本调"、"服药调"、"逃调"、"锄棉花草调"、"小 花调"、"本悲腔"等,经戏曲音乐创作者及演员的共同努力,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将"曲牌连缀体"与"板腔变化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采茶戏唱腔的拖腔、花腔、曲牌的转换中去。着重在声腔、情感、吐字、韵味上下功夫,这种创造性的艺术再加工,极大地丰富了高安采茶戏的艺术表现力。正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所倡导的"移步不变形"。特色还在,韵味犹存,为演绎大戏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这样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确有可圈可点之处,新瓶老酒,使之更加醇香绵长,回味无穷。
著名高安采茶戏表演艺术家黎花英,幼时师从京剧老艺人,受到过严格的师承传授,唱腔、念白、做工等基本功扎实。五十年代初改演高安采茶戏,一改由男性扮演旦角的陈规,以扮相俏丽多姿,嗓音圆润甜美,表演舒展大方的花旦形象闪亮登台。给高安采茶戏表演添上一抹亮丽的色彩。
上世纪初,赣中地区民间流行花灯、彩调;并先后演变为两种采茶戏:一是锣鼓班,亦称"瑞河戏",受瑞河大班的影响较大,其高腔唱调和锣经颇具特色,以袍带戏为主,现已近失传。另一种是"丝弦戏",因伴奏只用"丝弦"(弦乐器)而得名;后经吸收京剧的锣鼓经,并与花鼓戏、民间秧歌、采茶小调相融汇,使之更具表现力与欣赏性,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丝弦戏起初也是从"独角戏"、"对子戏"、"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逐渐发展而来的。主要活跃在农村及边远集镇。因瑞州府治所在地(高安)特别盛行,且从艺人员较多,故五十年代始冠名为"高安采茶戏"。与江西其它地区的采茶戏以示区别。
生于斯,长于斯的高安采茶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主要以表现农民群众的是非观念,爱憎情绪,善恶报应的农村题材见长。唱腔以民间小调为主,保持基本腔格,依腔格填词,反复唱和。故事情节亦比较简单,多是一事一议。舞台调度不大,基本以8字型穿行往复。表演上载歌载舞,欢快活泼。道白是艺术化的方言土语,诙谐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语),为赣中老表们所喜爱。
表演形式
高安采茶戏《孙成打酒》
高安采茶戏中以"对子戏"(小旦、小丑)的表演最有特色。旦角略施粉黛,头饰簪花,手持一方彩帕,身着长褶裙,足穿脚尖缀一红线球的绣花鞋。以碎步为基本步法,扮相俏丽,做功细腻。歌声悦耳,舞蹈活泼,予人以美的享受。
丑角(俗称小花脸),则头戴礼帽,着灯笼裤,腰间系一短裙,手持一柄折扇,足蹬平底皂靴,鼻梁处涂一豆腐块大小的白粉。以走矮子桩为基本步法。表演亦庄亦谐,插科打诨,趣味横生。由他来演绎整台戏矛盾冲突的起承转合,是整台戏的"魂",所以,梨园行里常有"无丑不成戏"、"丑是戏中胆"一说。
代表剧目
其地方色彩浓郁,小戏表演,载歌载舞,活泼轻松,"丑角"常为戏中之魂。大戏表 演则表情细腻,动作逼真,唱腔悠扬、婉转、吐字明丽、清晰。1959年县剧团在庐山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献演《四九看妹》。1964年赴北京怀仁堂献演《小保管上任》,后由天马电影厂拍成舞台艺术剧,在全中国上映。80年代,高安采茶戏 《孙成打酒》 、《喜鹊闹梅》、《闯关》等剧目先后由宜春地区采茶剧团上北京演出,并获好评。1993年,《孙成打酒》一剧被江西电视台摄成电视剧。
孙成打酒 折叠
《孙成打酒》 高安采茶戏传统剧目之一,故事叙述了皮匠邹三吉和徒弟相依为命,在高安开酒店。邹皮匠嗜酒如命。孙成因常到桂英店中打酒,两人便产生了爱慕之情。孙成每次打酒,桂英都未收钱。一次邹皮匠见孙成私下数钱,以为孙成偷窃其财。一气之下将孙成逐出。几经曲折,误会消除。最后邹皮匠同桂英母亲也情投意合,愿结秦晋之好。于是明烛高照,双喜临门。
小保管上任
《小保管上任》 高安采茶戏剧目之一,剧情为老保管因要担任饲养员而卸任,群众举荐其孙女承红接任保管员一职。老保管夫妇担心孙女年纪轻,挑不起"管家"重担,几番试测,特别是与重私利的"尖尖钻"的一场斗争中,承红大公无私,赢得大家的信任,接过钥匙,当上了"小保管"。
四九看妹
《四九看妹》 高安采茶戏传统剧目之一。1959年7月曾奉调上庐山为出席中央全会的领导同志汇报演出,受到中央首长的普遍好评。故事叙述小伙子四九与姑娘银心相爱。四九要下广东经商,与银心辞行。银心便要四九给她买东西,四九假意不买而引起两人之间一场误会,最后,疑云散去,两人重归于好。该戏载歌载舞,幽默风趣,整台戏节奏欢快活泼,气氛热闹喜庆,旋律悠扬流畅,语言亦庄亦谐,情节丝丝入扣,生活气息浓郁,喜剧风格鲜明。处处洋溢着青年男女开朗、豁达、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游湖 折叠
《游湖》 高安采茶戏传统剧目之一。故事叙述恶少陈文借游湖之机调戏船家女玲珑,不想反被机智美丽的渔家女所严惩。该剧演出形式活泼,唱腔优美多变。
游湖
《游湖》 尚书之女陈赛金为夫(王举人)赴考饯行,仆人姜雄嗣机将罗帕宝偷去。王举人轻信流言,愤然休妻。身怀六甲的陈赛金忍辱负重,卖身为奴,在店主姐的救助下,将儿哺育成人。其子锦龙中试为官,出巡问案,惩处恶贼,痛挞顽父,为母雪耻伸冤。
代表人物
高安采茶戏创造的辉煌业绩,屡屡引起世人瞩目,戏以人传,人以戏名,好戏连台,人才辈出。五十多年来,在赣中红土地上,集结和造就了谌国泰、黎花英、罗运憨、吴其多、彭金花、刘如南、黄银泉、彭金城、刘世棉等几代表演艺术家,还有著名编导作曲黄凯、漆薪传、马正太、吴有汉、杨炳辉、刘敏涛、陆有勤、单世祯等,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和创作功底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新时期里,一批中青年演员脱颖而出,艾光明、肖建新、李小宝、兰光炎、兰芬、毛建舟、褚凤荣、饶华、马糯英、吴选秀等,他们有的文武兼备、身怀绝技;有的唱做俱佳、声情并茂,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尤其是胡桔根、赵日祥、邹红生、伍经纬、单松甫等一批中青年编导作曲的崛起,更为高安采茶戏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高安采茶剧团已通过江西省文艺学校、宜春学院高安校区以及随团办班等方式,培养了三批青年演员,如今均已成为剧团的骨干力量。1995年,在全省首届少儿艺术节上,学员李高阳一举夺得表演一等奖;2005年在全省第二届少儿艺术节上,学员徐弯、陈梦瑶、陈欢等学员又获表演二等奖;从2000年到现在的中国"推新人"三届比赛中,高安采茶剧团青年演员况慧、席燕娟、况迪等也都分获一、二、三等奖。在新世纪里,高安采茶戏又一代新人在崛起。
一代名丑
一代名丑,已故著名高安采茶戏表演艺术家谌国泰先生,早年饰演的四九,唱、念、做功极具个性特色,至今无人能及,堪称绝唱。他的矮桩功步法娴熟,轻松灵巧,高低错落,花样不断翻新,令人赏心悦目,酣畅快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帽子功十分了得,表演中,头上礼帽,毋需用手帮扶,只凭头部肌肉的运动,礼帽时而移至后脑,时而滑向眉心,时而左倾,时而右斜,不停地在头上打转转。滑稽有趣,谐而不俗。把一个活泼调皮,风趣幽默,聪明睿智的青年后生刻画得准确生动,惟妙惟肖。这一绝活,倾倒无数观众,无不为之啧啧称奇,交口赞誉。
戏曲表演中的高难度技巧,是经过演员长期刻苦训练才能掌握的,它对演员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烘托剧情气氛,提高艺术欣赏性是非常重要的。遗憾的是,现在的许多演员已经很少进行这种高难度的技巧训练了,失传久矣,令人扼腕叹惜。
银心的扮演者彭金花同志,也是一位艺术造诣颇深的著名高安采茶戏表演艺术家。她生于梨园世家,科班出身,后又拜著名旦角演员黎花英为师,艺术上日臻成熟。笔者以为,纵观其长期的艺术实践,彭金花同志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对高安采茶戏声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她能够结合自身特长、博采群艺、融会贯通、弘扬光大。可以说已自成流派,应尽快进行系统总结、提高。
彭金花的嗓音甜美圆润,音域高亢宽广,韵味醇厚纯正,行腔委婉多姿,酣畅中见俏丽,细腻中显洒脱。跌宕起伏,节奏感极强。在处理较长拖腔中,巧妙地运用装饰滑音进行曲牌的转换与衔接,醇冽延绵,峰回百转,一气呵成,似乎难以觉察一丝换气之隙。余音绕梁,令人叹为观止。
在《四九看妹》中饰演银心,扮相清新,俏丽可人。碎步轻盈,欢快活泼,绢功娴熟,旋抛自如。以目传情,媚而不俗,天真烂漫,娇态可掬。把一个热情好客、爱情专一、纯洁无瑕,待字闺中的青春少女刻画得极其生动、传神。
名家折叠
黎花英同志饰演的高安采茶戏《杜十娘》中的杜十娘,是其演艺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大段的唱腔,随着剧情的深入,时而似涓涓流水,平缓悠然,令人陶醉;时而如急风骤雨,摧枯拉朽,叫人悚然。特别是悲情哭腔,"冤家呀……";拖腔里揉和有花腔,花腔中掺入了咽腔。声声是泪,字字是血;泣诉相叠,悲愤交加。撕肝裂肺的哀怨,动天地,泣鬼神。把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封建压迫,力图冲破樊笼的桎梏,追求美好幸福;却又被无情抛弃的青楼女子悲愤苦楚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每至此,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台上台下唏嘘一片。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此情此景,至今让大家难以忘怀。试想,如果没有作曲家的吸收与改革,没有演员的第二次创作,是很难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高安采茶戏声腔艺术取得的丰硕成果,经历了几代人艰苦地不懈努力。在"让地方小剧种向新歌剧发展"的激烈争论中,以及十年内乱的磨难中,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的。使之成为江西采茶戏"四朵金花"里的一支奇葩。
现状
进入21世纪,非常遗憾地感觉高安采茶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惑与尴尬。许多剧团英才匮乏,后继无人。戏剧院场门可罗雀,冷冷清清,往日的风光不再。这症结到底出在哪?除了如今娱乐媒体呈多元化的趋势以外,传统戏曲的改革等深层次的问题是否也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高安采茶戏应以编排短小精悍,贴近生活的城乡小剧为主。小戏主题突出,人物不多,布景简洁,道具较少。语言、肢体动作可以精雕细刻。音乐锣鼓多些喜庆热闹。声腔道白地方色彩浓些,再浓些。不必拘泥不合时宜的程序化的东西。提倡回归自然,回归原生态。但也要防止低俗、色情、宿命、反动的沉渣泛起。大力培养身怀绝技的艺术领军人物。高歌时代主旋律,为民众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东北二人转",之所以红遍东三省,唱响中国,除了与赵本山等表演艺术家大力推崇以外,其喜庆欢快、幽默风趣、风格鲜明的地方艺术特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