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亭位于南昌市区的西湖之中,此乃汉高士徐稚隐钓之所,南唐时建有高士台(亦名“孺子台”)。明初立为高士祠。嘉靖年间,徐樟建亭于祠北,以祀其先人徐孺子。抗战时被日寇推入湖中。亭亦残破,仅存骨架。1980年改造西湖,开辟公园,拆除残亭重建,1983年10月,新亭落成,此亭为重檐六角选尖式,亭畔湖水潆回,叠石成山,柳色成烟,再现了“豫章十景”中“徐亭烟柳”的景观。(南唐时建有“孺子台”。明初太守许方在此立有“高士祠”。)
一.孺子亭简介
孺子亭是为纪念徐孺子而得名。徐孺子姓徐名稚,字孺子(公元97—168年),豫章南昌人,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博学多识,淡泊名利,不离劳作,传颂为“人杰地灵之典范”。相传豫章太守陈蕃极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为其专设一榻,去则悬之,别人不能享用。于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便有了“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不朽的名句,且传为千古佳话。后人在徐稚的故居为其修建了一座亭,初时冠以“孺子台”之名,历史上多次兴废,可谓历尽沧桑 ,据史料记载三国、西晋、隋、唐、宋等许多朝代都曾进行兴修或重建,并先后更名为聘君亭、思贤亭,终以孺子亭命名至今。
二.孺子亭文化
(一)人物
徐孺子(公元97—168年),即徐稚(或写作异体字“穉”),字孺子,豫章南昌人。是中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经学家,世人称“南州高士”,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所记,徐孺子,九岁,在月下玩耍时,别人对他说:“假如月中无物,应当特别明亮吧?”回答说:“不对,就像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一生博学多识而淡泊名利、不离劳作,被人们千秋传颂为“人杰地灵之典范”。
相传豫章太守陈蕃极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为其专设一榻,去则悬之。于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便有了“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不朽的名句,并且千古传为佳话。
徐孺子谢世后,葬于南昌市进贤门外东潭巷铁树坡旧城壕沟边,后人为纪念这位东汉著名的高士,曾于南昌市内的青山湖畔建徐孺子祠堂,北宋诗人黄庭坚游学南昌期间拜谒徐祠后写道:“乔木幽人三亩宅, 生刍一束向谁论。藤萝得意干云日, 箫鼓何心进酒樽。白屋可能无孺子, 黄堂不是欠陈蕃。古人冷淡今人笑, 湖水年年到旧痕。”南昌市的孺子路、孺子公园、孺子亭、高(士)桥均是以徐稚的字号命名的。
(二)“徐亭烟柳”为“豫章十景”之一
孺子亭是为纪念徐孺子而得名。徐孺子姓徐名稚,字孺子(公元97—168年),古代豫章南昌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一生博学多识而淡泊名利、不离劳作,被人们千秋传颂为“人杰地灵之典范”。相传豫章太守陈蕃极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为其专设一榻,去则悬之,别人不能享用。于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便有了“人杰地灵,徐孺子陈蕃之榻”这不朽的名句,并且千古传为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贤人,在徐稚的故居为其修建了一座纪念亭,初时冠以“孺子台”之名,历史上多次兴废,可谓历尽沧桑 ,据史料记载三国、西晋、隋、唐、宋等许多朝代都曾进行兴修或重建,并先后更名为聘君亭、思贤亭,终以孺子亭命名至今。
(三)孺子墓
逝世后葬于故宅东南约五华里的社坛,今十字街。历代有人祭扫,曾被誉为“江南第一名墓”。1957年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文物保护单位。南昌市文化局进行两次修缮。“文化大革命”时遭毁坏。1996年西湖区政府迁葬其衣冠冢于孺子亭公园,重建墓地,旧墓碑修复。
三.孺子亭公园
位于南昌市区西湖中。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市民公园。公园四周环水,有桥通南岸,为“豫章十景”之一。始建于1979年,以沿湖耸立的孺子亭为主景围湖造园而成,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建成开放。园内除已恢复修建了孺子亭、孺子墓、碑廊这些历史古迹外,还结合公园的特点,配建了其它可供人们浏览、休憩的风景,如“观鱼廊”、“赏荷亭”等等,人们驻足孺子亭上,湖光水色尽收眼底。水面游船轻荡,沿岸红柳绿。素享盛名的“豫章十景”之一“徐亭烟柳”使游人如痴如醉,恍如登临仙境。近年来,公园内更新辟出茶房、门球场、鸟雀宠物市场等健身游玩场所,游客摩肩擦踵、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尤其是新建成的“孺子亭水上世界”更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