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大哲学家蒙培元

家乡区县: 甘肃省庄浪县

蒙培元先生的大名早有耳闻,只是无缘“程门立雪”,只有“心向往之”而已。
幸好,2011年7月,他携夫人回家探亲,我们终于会面了。在半月时间里,我们进关山,上云崖,游雷泽,观紫荆,登石门,下万泉,看秦腔,赏莲花,漫步洛城,徜徉南湖,观光梯田,凭吊街亭,雅集宋园,开讲论坛,拜谒刘将军,参观吴王陵,把酒将军宴,痛饮水洛酒,奇景共欣赏,哲理相与析,知心知己又知音,大有相见恨晚,一见如故,惊知己于千古之觉,真喜气洋洋矣!
之后,我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从玉兔中秋至金龙二月二日近半年,我坚持每天早晨朗读他的著作三十页左右,从未间断,先后通读了他的九部专著和一部先生七十寿辰学术研讨文集,感触良多,感叹不已,教人从灵魂深处爆发了“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公孙丑下》)的情感共鸣。天下读书人多,出官吏易,出大师难,出思想家更难!今日之庄浪有蒙培元,犹如镇原在东汉有王符一样,都是一种无比的骄傲,无尚的光荣!
蒙培元,庄浪南湖人,1938年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6年师从冯友兰,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研究生毕业。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访问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史所访问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他是当代著名中国哲学史学者、哲学家、新儒学大家、宋明理学专家,是冯友兰新理学思想的直接传承者和发展者,是蒙门哲学的掌门人和开拓者。他有著作十多部,发表论文二百余篇,涉足海内外,影响满天下。
蒙先生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特色鲜明,专家学者有公论,蒙门哲人有专研,我岂敢妄加品评。这里,我只略作介绍,以在家乡播其名,传其说,让大家知晓本地出了一个大哲学家!
我认为,先生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
一曰理学演变说,代表作是《理学的演变》。演变、变化、发展、运动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法则,理学作为一种思想学说岂能例外?问题是理学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演变的?他一反传统观点,视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的理学为形成期,视南宋朱熹为理学集大成者,并从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理学演变。他深刻揭示了演变的内在联系,不同阶段和发展走向,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意义。
二曰系统范畴说,代表作是《理学范畴系统》。任何哲学思想派别,都离不开概念和范畴,宋明理学也是一样。问题是宋明理学有哪些范畴?各范畴之间有什么联系?如何体现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他通过理气篇,揭示宇宙本体论问题,找到了范畴系统的基本前提;通过心性篇,揭示人的问题,找到了范畴系统的核心;通过知行篇,揭示方法论的意义,找到了天人过度的环节;通过天人篇,揭示“天人合一”境界的实现,找到范畴系统的终点。四篇互相联系,前后呼应,构成一个活的生成系统,具有黑格尔式和马恩列毛式的辩证法意义。
三曰心性论说,代表作是《中国心性论》。什么叫哲学?哲学研究什么问题?这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中国哲学、理学的基本问题又是什么?谁都知道是天人关系问题。但是,其核心问题是什么?这就成了争论的焦点。他的观点是什么?他认为是心性问题。他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峰,深刻揭示了儒道佛三家的心性思想及相互联系,具有在中国哲学史上填补空白的意义。
四曰主体思维说,代表作是《中国哲学主体思维》。任何哲学都有主体思维,中国哲学有没有?如果有,是什么样的主体思维?这是当时中国哲学研究中争论的热点问题。作者认为,中国哲学有主体思想,“中国哲学的特点,恰恰在于它不是主张主客体的分离和对立,而是主张二者的统一或合一。在这样的统一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换句话说,它要解决人的问题,而不是客观对象的问题。所谓认识,归根到底是关于人的认识。有关自然界和客体的问题,最后都要落到人的存在和人生意义的问题上来。”他科学划分了中国哲学主体思维的类型,揭示了其特点,对现代科学思维具有启示意义。
五曰心灵超越境界说,代表作是《心灵超越与境界》。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中佛学是境界形态的,牟宗三认为佛道两家是境界形态的,蒙先生则认为,中国哲学不像西方哲学,它只有一个世界,都是境界形态的。所谓境界,是指心灵的自我超越,是形而上的世界。作者揭示了心灵哲学的特点,论述了心灵与情感、心灵与超越、中西心灵哲学、儒道佛心灵境界说的辩证关系,还论述了孔孟老庄诸子以及玄学家、理学家、新儒学家的境界说,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六曰情感理性说,代表作是《情感与理性》。先生认为,中西方哲学都研究人,但西方哲学更重视人的知性知识,而知识就是权力,从中可以得到幸福;中国哲学更重视人的情感,实现人生的价值,从而得到情感的满足———这就是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哲学是诗性的,是追求艺术人生的。当然,情感离不开理性,理性离不开情感,二者对立统一。实际上,中国哲学是情感和理性的统一。如儒家哲学很重视人的情感,情感色彩非常浓烈,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它既是情感的,又是理性的,说它是情感哲学、意志哲学、理性哲学都是对的。先生正确解答了中国哲学有关情感和理性问题的争论,具有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的意义。
七曰自然生态说,代表作是《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任何哲学都离不开现实关怀,中国哲学作为“前现代”的传统哲学,关注现当代的什么问题?如何关注?他认为,用哲学语言讲,仍是那个“支点”问题、“原问题”、“天人之际”问题,即“生存方式”问题。他深刻论述了中国哲学中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无限向往“人文化成”、“参赞化育”、“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和谐美妙境界,深恶痛绝物欲横流、生态恶化、空气污染、气候变坏、资源浪费、超前透支、侵略掠夺的强盗行为,他悲天悯人,具有强烈的“生态情结”、“思古之幽情”和“忧天之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他还出版了《蒙培元讲孔子》、《蒙培元讲孟子》、《朱熹哲学十论》等专著,对三大哲人进行了具体深入的解读,具有向古人借智慧,指导人类如何生存下去的意义。
鲁迅先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在我“耳顺”之际,遇见先生,获其大作,朝夕拜读,实在是幸矣!足矣!

婉儿清荷(2014-05-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