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公婆”——为了使孩子无病无灾,健康成长,过去潮汕地区一些地方流行一种拜“公婆”的习俗。过年、元宵、七月初七、冬至,每年要四次祭拜“公婆”。农历七月初七是“公婆生”,祭拜当然更庄重了。
“拜公婆”又是如何“拜”呢——祭拜“公婆”的地点不是在厅堂里,而是在睡房的眠床上。祭拜时眠床的草席上面放上一个过节时盛粿用的大竹篼子,摆上乌鱼、龙眼、薯粉制的小甜圆、粉丝、鸡蛋等象征吉祥、多子、长寿、圆满的供品,点上“公婆灯”,用瓷碗或竹筒作香炉。“公婆灯”早在女子出嫁时,嫁妆里就配备上了,锡制的,由两部分组成:可以盛豆油安上灯芯点火的油盏和一个既可放在桌上又可挂在墙上的架子。祭拜完毕,“公婆灯”就挂在睡房的墙上,香炉则藏放在眠床的顶棚上面。
旧时产下小孩,不管是男是女,第三天就要“上腊”。家里的门,从内到外,有门环的,都用红纸把门环封严,没门环的,就把红纸贴在门环的位置上。不管是亲邻还是路人,见到人家门上贴着这种警示标志,就知道里面在“禁腊”,婴儿产妇都需要安静,不能弄出太大的响动。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则,也是一种公德。
婴儿产下的第九天(各地习俗细节不同,日期也有差异)是“开荤”。产妇从生产开始,是不能吃荤的。这天请来“公婆”,祭拜完毕,揭去门上“禁腊”的警示,产妇就可以吃荤了。
拜公婆,就从第一胎的第九天开始,此后每年四次祭拜。但不管产多少胎,产后第九天“开荤”一定要拜“公婆”的。
知道了如何“拜公婆”,那么是不是很想知道“拜公婆”由来呢,由我慢慢道来——《俗界诸神》载:“床神在南方又称‘公婆母’,公婆母在母亲心目中,就是儿女的保护神。”
揭阳民间祭拜公婆母,古今成俗。公婆母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抚儿育女的保佑神明。为了使孩子易于长大,妇女生下孩子的第二天,便在床上设“公婆母”神位,一般没有塑像和画像,只在床上摆一只粗瓷碗供插香之用就是了。祭品很简单,不用大鱼大肉,不用三牲发粿,习惯上只用二碗饭,一条猪肉,两只染红壳的鸡蛋和几个粿品,放于床上的簸箕中,点上二炷清香,焚化几页纸钱。不但母亲祭拜,还要抱着婴儿跪拜。以后,逢年过节,都要在床上祭拜公婆母,直到孩子十五岁“出花园”。
农历七月七日,相传是公婆母的生日。这一天,各家各户凡须拜公婆母的,都很隆重,还要送亲戚朋友礼物。
潮属地区,民间信仰和崇拜公婆母,也产生了许多神奇而传情的传说。比较普遍认同的,是惠来县阿婆的传说。
惠来人称公婆母为“阿婆”。相传宋代时,潮汕一妇女,非常爱惜四邻婴幼,又乐于为街坊看管小孩,并且在哺儿育女和调教孩子方面,又有一套独特的本领。因此,深受大家爱戴而美名远扬。
当时,皇宫中有一皇子,出生不久便日夜啼哭,不喝不吃,小生命危在旦夕,众大臣及御医都想不出办法来,皇帝老子更是乱了套。无奈贴出皇榜,招募民间贤妇,进宫调教医治皇子。一时应者寥寥,皆不中用。消息很快传到这位潮汕妇女耳中,她便决定上京试一试。她想:皇太子也是人,没有什么难调教之理;幼儿疾病也并非可怕。说来也巧,她进宫后,皇太子在她的悉心护理和调教下,不但病好了,人也规矩了,不再吵闹啼哭了。皇帝一时龙颜大悦,想加封她,即时御驾亲临皇宫。当时,她正在屋里喂哺、护理皇太子,听说皇帝驾到,一时慌了手脚,情急之中,便马上侧身躲进皇子眠床底下,顿时昏了过去。等到皇帝知晓,她已气绝了。皇上深为痛惜,遂嘉封她为少年儿童保护神,主管人间婴幼儿的生命和健康,并且尊敬地称呼她为“阿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