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泾川县城关镇共池村村民抢修道路时,在大云寺遗址发现石刻造像,随即停止施工,并报告当地文物部门。泾川县委、县政府接到文物部门报告后,立即安排相关部门做好现场保护工作,确保文物安全,并逐级上报省、市文物部门。甘肃省文物局当即指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文物发现情况进行实地勘察。
经省文物局及省考古所勘察,确认该遗存为一处佛教造像窖藏。从1月5日开始,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存进行抢救性发掘。截至1月24日,发掘面积40平方米,清理佛教造像窖藏、疑似地宫遗存、穹窿顶遗存各一处,共出土各类单体造像、造像碑(塔)240余件(组),主要为石造像及少量陶造像、泥塑造像、经幢等。
从现场清理情况看,佛教造像窖藏坑开口距地表1.5米,南北2.4米,东西1.9米,坑深1米。坑内造像大体分三层摆放,大型造像佛头朝南面向西排列,小型造像放置于四周。出土造像多残损,造像形式有单体造像、背屏式造像、造像碑、造像塔等,造像题材有立佛、立菩萨、弟子、天王、二佛并坐、维摩文殊等,造像多表面施彩。大型立佛像高度多在1.4-1.7米之间,小型造像高度多在0.2-0.5米之间。专家认为,出土造像时代为北朝、隋、唐、宋,以北朝至隋唐时期居多,初步判断该窖藏坑为宋代所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