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书院旧址

家乡区县: 南昌西湖区

      豫章书院,书院原址位于东书院街8号内,现为南昌市第十八中学所在地。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南宋,为清代江西省城书院。先后以理学祠、孝廉堂、书院等形式出现,为古代江西学术思想的传播、人才培养的著名官学机构。
      豫章书院源于江西豫章罗氏,汉惠帝时大农令罗珠奉守九江郡,郡人张交献地,乃与灌侯筑新城,并在沟内手植豫章树,豫章郡因此而得名。罗氏此后以豫章为堂号显于天下,各地的豫章书院基本都由罗氏后人创建。

一.豫章源起

      豫章书院源于江西豫章罗氏,汉惠帝时大农令罗珠奉守九江郡,郡人张交献地,乃与灌侯筑新城,并在沟内手植豫章树,豫章郡因此而得名。罗氏此后以豫章为堂号显于天下,各地的豫章书院基本都由罗氏后人创建。

二.书院沧桑

      古豫章书院是今江西南昌豫章书院的前身,创于南唐升元二年(938),距今1000余年,为江西四大书院之首。南宋,为当时理学家们传播朱程之学的基地。明朝初年书院处于沉寂状态,至明嘉靖年间才又得以发展。明万历三年,首辅张居正禁书院,豫章书院像全国其他书院一样停办,被迫卖田充边需。明万历七年(1579),江西巡抚凌云翼、潘季训先后重修,改祀宋、元、明诸儒,称“豫章二十四先生祠”即罗从彦(豫章)、陆九韶(梭山)、陆九龄(复斋)、陆九渊(象山)、李燔(文定)、黄灏(商伯)、张洽(元德)、吴澄(草庐)、吴与弼(康斋)、罗伦(一峰)、胡居仁(敬斋)、张元祯(东白)、欧阳德(南野)、邹守益(东廊)、罗洪先(念庵)、魏良弼(水洲)、舒芬(梓溪)、罗钦顺(整庵)、胡直(庐山)、罗汝芳(近溪)、王时槐(塘南)、邓以赞(定宇)、李材(见罗)、邓元锡(潜谷),他们都是江西省内的理学名家,蜚声海内,象山先生陆九渊更是一代儒学巨擘。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改名为“理学名贤祠”。康熙三十一年(1692)巡抚马如龙重建,聘南昌进士熊飞渭为山长,选江西各府、州、县、厅学之生员俊秀者入学。五十六年(1717)官方再次重建,而且布局有所不同,右为讲堂,左为祠堂,面向全省选拔数百名学子读书其中;第二年(1718),康熙皇帝御书“章水文渊”四字门额赐予书院,使书院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道光(1821—1850)及同治(1862—1874)时期,豫章书院在规模与藏书量方面得到了继续扩展。光绪(1875—1908)初,一度改为举人书院,名曰“孝廉堂”,堂称“孝廉书院”,并立有《孝廉书院碑记》。由于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重视,豫章书院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型书院之一。

三.书院历史

      书院创建于南宋时期,当时在朱熹理学的影响下,这里成为江西地区传播朱程之学的基地。元明两朝书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中明万历年间,因为政府的禁书院政策而一度被迫停办。后来江西巡抚凌云翼、潘季训修葺后改祀宋元明诸儒,称“豫章二十四先生祠”。
      书院在清朝初期恢复了当初的办学规模,招生对象不再局限于南昌府辖地,开始选拔江西各府、州、县、厅学之生员俊秀者入学。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康熙皇帝御书“章水文渊”四字门额赐予书院,其后的雍正、乾隆也对书院予以了充分的重视。江西巡抚陈宏谋与郝硕则从院规与院舍两方面下了较大的功夫。正由于康雍乾三位皇帝以及政府的重视,书院在清中叶发展到达顶峰:名师云集、藏书丰厚,成为当时全国闻名遐迩的大型书院之一。
      晚清,受西学东渐观念的影响,书院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江西省大学堂”。1949年以后,一度改作南昌大学工学院、洪都大学。
      豫章书院创建于南宋,是江西较大书院之一,曾与白鹿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等书院齐名。自创建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曾以古代之理学祠、书院,近代之大学堂、工业学堂及现代大学、中学、职业学校等形式出现,为江西学术思想的传播、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纵观豫章书院的发展史,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创建和发展时期朱熹任南康郡太守时,重修白鹿洞书院,为书院订规立章,亲自教授生徒一事,极大地推动了南宋书院的发展。豫章书院就是此时期创建的,它的创建不仅成为理学家们传播理学的基地,而且培养了一批封建统治人才,对维护封建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毁废和改建时期明万历三年,首辅张居正曾在以“请饬学政以振人才”为名的疏中提出:“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党徒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以此开始,豫章书院像全国其他书院一样完全被毁,被迫卖田充边需,后又经江西巡抚凌云翼、潘季训修葺后改祀宋元明诸儒。称豫章20位先生祠,如陆九渊(象山)等,他们都是省内13郡的理学名家,这一行为也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学术的情况,说明了江西学者对理学的崇敬。清初,朝廷对书院控制得很严。兴复和极盛期顺治前后,豫章书院与全国其他书院一样进入了兴盛期。
      三.康熙五十七年,清圣祖御书“章水文渊”四字赐豫章书院。豫章书院在这种国策下得到了发展,成为豫章书院史上灿烂时期。
      雍正年间,清世宗对书院有所压抑,但至雍正十一年情况又所改善,清世宗曾亲诏:“……俾远近士子观感奋发,亦兴贤育才之一道也,督抚驻之所,为省会之地,着该督抚商酌举行,各赐帑金1千两。将来士子群聚读书,豫为筹划,资其膏火,以垂永久,其不足者,在于存公银支用……”据《南昌府志》载“豫章书院所得一千两,购田279亩地,每年额收租金310余石,以供书院食用。由县经管支收,如有不敷济,以南新节备仓谷”。自豫章书院在经费上得到官方的资助,实际上逐渐成为官学的一种形式。
      乾隆七年,江西巡抚陈宏谋制订了豫章书院学约10则:立志向、明义利、立诚敬、敦实行、培仁心、严克冶、重师友、立课程、读经史、正文体,并附定仪第10条。光绪七年,商绅将豫章书院西北隅旧有考棚改建为举人院,名日孝廉堂,堂内设孝廉书院,前为山长讲习,后为斋舍。并令龙文彬志其始末,撰孝廉书院碑记,以存永久。这一时期,豫章书院由沉寂到复兴到极盛和不断完善,在豫章书院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四.书院过渡到西学时期光绪二十四年清德宗下令:“各省府州县之大小书院改为高等中等与小学堂。”维新失败后据此,江西巡抚李兴锐于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将豫章书院改为江西省大学堂,以汪瑞恺为总办,学生收举贡监为合格,由各府县保送。

四.发展壮大

      此后,豫章书院随罗氏家族文化名人的致力推广,很快在全国发展,形成以江西豫章书院、黔东豫章书院、广东豫章书院、福建豫章书院四大豫章书院为主体的全国性的书院体系。

      江西豫章书院在豫章书院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及至晚清,受西学东渐观念的影响,光绪二十四年(1898),朝廷明令停办,二十八年(1902)江西巡抚李兴锐乃将之改建成“江西省大学堂”,学生由省内各府县保送,三十年(1904)又改作“江西省高等学堂”,校舍迁往贡院;宣统元年(1909),改成“江西实业学堂”;民国建元,为适应新型工业的发展,改称“江西省高等工业学堂”。1949年后,一度改作南昌大学工学院、洪都大学。
      现江西豫章书院已通过教育局审批重办。

五.宗祠文化

      书院源自豫章罗氏后人,为纪念罗氏理学家罗从彦,弘扬儒道而建。因罗氏郡望豫章(今江西南昌),故以堂号命名之。在其他地区“豫章书院”者,也皆为豫章罗氏后人所建,如广州豫章书院、福建宁化豫章书院等,形成极具罗氏特色的“书院文化”。各地罗氏聚居地“豫章祠堂”林立,理学家声远,豫章世泽长,形成独特的、统一的“宗祠文化”。

饶欢(2015-04-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