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会路,位于蓬江区西南部、新会区东北部,又名江冈公路,起点在蓬江区白沙公园,终点在新会金沙广场附近的沙堤桥,全长约10.5公里,多数地段为绿化带优美的六车道公路,东北、西南走向,是中国广东省江门市的一条市政道路。这条路,不仅是会城的主干道,也把它与江海、蓬江两区直接连接起来,使江门真正具有了一个中等城市的框架和格局,为江门主城区来往五邑及阳江的主干道。
江会路原名冈州公路。1924年新会县于会城西河口辟冈州埠,并将疏浚会城与江门水路时所挖河泥筑路,因其地理位置得名江会公路。正所谓“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江会路也几经变迁,浓缩了一个城市的沧海桑田。据了解,江会路的“前世”,可以追溯到解放前;而江会路的“今生”,也经历了多次蜕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从土路变成了6.5米宽的三级水泥公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又被扩建成四车道的一级水泥公路;21世纪初,再次扩建,并覆盖了会城河加宽道路,这才有了现在这条绿化带、红绿灯齐全的六车道现代化大马路。江会路高标准打通后,又新修了南环公路(新会大道)、江会路复线与之相交,这样,从江门、广州去新会更加便捷。
根据有关史料,江会公路最早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古驿道,不过它正式有了名还是民国年间的事。原新会县交通局办公室主任陈庭介绍说,江会公路的前身叫“冈州公路”,老百姓叫它“冈州大马路”,其创建人是林梦刚先生。林梦刚是古井人,清末到加拿大谋生,民国初携资金回国。他倡议通过浚深会城河,用泥土筑堤建车路,还出资创办了“冈州浚河电车有限公司”,并向社会招股。到1918年正式兴建,后因资金不足,将大部分股权转让给罗坑石咀的林礼田。1928年,“冈州公路”建成通车。当时路面宽约5米,全是沙土路,全长10.5公里。来回运输的有旧汽车10辆,以客运为主兼货运,营运时间9年多。
1938年,日军进犯广东省,广州市沦陷。为防止日军西犯,政府下令把公路挖毁。铁路和公路被毁后,来往江门、会城的居民,仍走东侯到白沙那条老路,而“会城东侯—奇榜—白沙—江门”线路,也是土路,一程要走3个多小时。
前新会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苏炎煊也告诉记者:“解放前,我在会城一家照相馆做学徒工,每天骑单车沿这条路到江门常安路一个叫‘万象’的照相馆洗相片,行程11公里,要一个多小时。解放后,我先后在公安局、新会市交委会、交通局工作,亲眼见证了江会路多次扩宽以及会城河覆盖的过程,江会公路真的是越来越美丽,来往越来越快捷了。现在从会城的金沙广场沿江会路到江门人人乐超市,10多分钟就到了。”
公路两旁高大的棕榈树林立,美人蕉迎风怒放,车流滚滚,一派物流商贸兴旺的景象。路的两旁,汇聚了水产品、厨具、家具、水果、汽车、五金等多家大型批发市场。据知情人介绍,这条路上每天的商品成交金额可达数亿元之多,是江门地区名副其实的龙头商贸走廓,尤其是开业于1996年的水果食品批发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年水果交易量已超过70万吨,年水果交易额达十几亿元,已跻身成为全国十大果品批发市场,另外,知名上市企业美达锦纶公司和奇榜村、都会村以及东甲村等也座落在公路两旁。“靠路吃路”的奇榜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已跻身“千万元村”行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