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庵是一座保留有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建筑风格的,用来纪念佛教禅宗六祖惠能的佛庵建筑。主体建筑现存山门、大雄宝殿和祖师殿三大部分,建筑面积641平方米,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山门,为砖木结构的清代建筑,硬山顶,面宽三间,两边设耳房,前设凹门廊,后设檐廊,山墙承托桁条。大雄宝殿,是梅庵最为重要的建筑,位于山门之后,比殿前天井高出0.85米。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面积169平方米。原建时应为四柱三间,单檐歇山顶,后两边增加山墙,改成硬山顶,四柱五间。但山墙与梁架无发生结构上的联系。梁架结构,体现宋代建筑风格。明间4.84米,次间、梢间各宽3.16米与宋>相符。梁架为十架椽,前后乳栿用四柱。前檐斗栱外施七铺作单抄三下昂,栱枋用串栱木贯穿紧固,结构和技巧别具一格,完整地保留了宋代木构架的形制和做法,具有浓郁的岭南特点,为广东现知北宋木构建筑的孤例。斗栱与檐柱高之比例2:5,有北宋早期的特色。斗栱用“足材”,斗底皆刻皿板,为较早形制。前后檐柱侧脚,增加梁架的稳定性。檐柱和金柱均为梭形柱,亦是古制。柱础为白石造,呈短圆柱状,收腹下端阴雕简单纹饰,曲线优美,颇为古朴。
梅庵,顾名思义,寺院栽有梅。传唐朝时惠能喜梅,客居古端州城西岗时,曾于岗上植梅,以锡杖掘井。宋至道 二年(公元996年),一位名叫智远的和尚为纪念惠能,在此处建庵。取名梅庵,以示不忘.梅庵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四周筑有围墙保护.主体建筑由山门、大雄宝殿、六祖殿、前后天井、前后两廊组成;附属建筑有庵前平台、六祖井、两侧的众缘堂、荃香室、常光亭、六云亭、碑廊和梅园等。
现在,梅庵的山门前,仍保存有惠能当年所掘的那口井,被称为“六祖井”,又称“六祖甘泉”。井深8米左右,水清澈,井旁有刻碑记述。还未到井边,可以见到路旁植有一行梅树。梅庵内现存二殿,石柱、梁架、斗拱均体现了宋代建筑风格,富有岭南特色。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药师和阿弥陀三佛,后面六祖殿内是惠能的金身坐像。庵内的右侧辟出一小块梅园,斜坡上散落着数十株梅树,十月的阳光下,还可见到梅树的细叶间藏着将谢的豆粒般大小的白梅花。梅花坡下,是一弯游廊,名曰“赏梅廊”。庵的院墙外,有一棵据称千年以上的菩提树,树身粗大,非数人不能环抱。
梅庵 为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僧人智元所建。禅宗六祖惠能,生性好梅。每到一地都以插梅为记。梅庵得名源自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相传惠能素性喜梅,常在行经之处插梅为记。一次他归乡客居端州期间,寄寓城西一土冈之上,夜里林跃坐禅,为四周清丽景色感染,即在冈上遍植梅花,昭示他惜梅喻爱、以爱扬法的无限禅心。当夜,万树梅花迎风绽开。后来,他的弟子智远和尚感念先师,在惠能插梅之处建立古寺,取名"梅庵"。梅庵就是纪念六祖曾在岗顶插梅而得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