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值得纪念的人

家乡区县: 陇南武都区

(六)、邢澍作为甘肃名人,已被编入《甘肃历代名人传》一书。邢澍古墓葬及生平事迹所具有的重要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也是十分明显的。作为爱国文史学家的邢澍,其生平和感人事迹,已被编入《爱我中华青少年知识丛书·爱我中华、爱我甘肃》一书,由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甘肃乡土历史教材》一书,也以“全国知名学者邢澍”为题被选入。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电视台,于1991年派有关人员和记者来武都,由县委副书记张庆宏陪同,到邢澍故居参观摄像,制作了《甘肃文化名人邢澍》电视专题片,向全省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2004年,省文学院派人来武都,到邢澍故居及墓地,搜集拍摄了有关图像资料。2006年,由陇南市政协、市文联、市电视台录制了《竹集巷人物———邢澍》电视专题片,向全市人民播放宣传。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邢澍是我国近代誉满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他的学术功绩在甘肃乃至海内外享有盛名。恢复邢澍陵墓并确定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弘扬地方名人风范,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邢澍的德行仁义、为官清廉、勤奋好学、博学多才勉励后人,促进地方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显得十分必要。
如何恢复和保护邢澍古墓葬及其著述等附属文物呢?《文物保护法》第五条早有规定:“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窟寺属于国家所有”。第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不同文物保护的需要,制定文物保护单位和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具体保护措施,并公告施行。”邢澍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即1759年7月22日,生于甘肃武都城,官至江西南安府知府,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八月初八谢世,其墓地位于武都两水村212线以北山脚底,占地面积2.02亩,1979年划分给赵玉林、陈希存两户农民作为宅基地占用,依据《文物保护法》,现在应该由武都区政府出资,从农民手中收回,恢复陵墓原貌,并进行修复和保护。目前,该陵墓在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之前,仍属于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依据《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有损毁危险,所有人不具备修缮能力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帮助。”区财政应出资10余万元,作为墓地收回补偿费。
(七)、从开发名人名胜人文景观的角度讲,全国的人文景观已有1200多处,全省有四五十处,陇南有6处,分别在宕昌、成县、礼县、西和、两当。武都是空白。恢复和保护邢澍陵墓,进一步开发邢澍人文景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显而易见的。
邢澍从江西南安府知府任上归籍后,在武都两水镇置有田产,他嘱咐家人,死后将其葬于两水镇白龙江畔,与白龙江共枕,与桓水同眠,家人尊其意愿。邢澍陵墓占地约一亩,四周有围墙,内植苍松翠柏,墓中呈四方形,坐北向南,是邢澍与夫人的合葬墓。墓前有青石雕凿的墓碑,原来由专人管护。民国时期,甘肃省政府要员及学术名流,经常来武都拜谒邢澍墓;解放初期,成县师范创建人李公,每年清明都带学生前来武都祭奠邢澍。文革前,大炼钢铁时,邢澍陵墓周边树木被砍伐;文革中,邢澍墓再次遭到破坏;在农田基建中,石碑被毁;1979年,墓地被划给赵玉林和陈希存两户村民当作宅基地,修建住房5间,其余为平台地和菜地。墓地主体部分,至今闲置。
由此看来,邢澍陵墓若不尽快抢救、恢复和保护,大有全部损毁的危险。根据陇南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开发,建设陇上江南旅游文化名市的意见》,尽快恢复和保护邢澍陵墓,开发邢澍旅游文化景点,就会拉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人民,对于加快武都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富县、强市目标,具有十分重大而现实的意义。市委书记王义强调指出:“要确立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理念”,“要加大政府投资扶持的力度”,“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增加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邢澍旅游文化景点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除了古陵墓急需恢复保护外,武都城内竹集巷邢澍故居,邢澍的后代仍在居住,尽管当年的祠堂不复存在,家庙碑也在沧桑巨变中丢失,邢澍的遗像和神主牌还在。邢澍的著述十分丰富,现北京、长兴、扬州、嘉兴、兰州等地图书馆均有收藏,若能寻访复制回来,开建一座陈列馆不成问题。若能把邢澍旅游文化景点尽快开发出来,便是当今市县(区)领导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千寻7057(2015-04-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