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1944--1994),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人,生前任中共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委书记。他两离桑梓,献身高原,无私奉献,廉政为民,赢得了藏汉民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和褒扬,被赞誉为"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在人们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孔繁森于1944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1961年应征入伍,1966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复员回到聊城,先后任聊城技工学校革委会副主任,共青团聊城地委常委,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4月,孔繁森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自觉服从组织的安排,毅然放弃"高堂在,不远游"的古训,告别年愈古稀的老母、提弱多病的妻子和三个尚处幼年的孩子,首离桑梓,到海拔4700多米的西藏自治区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历时三年之久。这期间,他努力克服高山缺氧等困难,自觉与群众打成一片,与当地藏汉同胞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81年秋,孔繁森圆满完成首次援藏任务后,到莘县任县委书记。
1985年5月任聊城行署办公室副主任,1986年11月任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1988年8月,已任聊城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再次面临严峻的考验和选择,省委领导找他谈话,准备让他作为山东省进藏干部的领队,再次进藏工作。面对年近九旬、生活不能自理的老母,三个尚未成年需要抚养的孩子,几动手术身体极其虚弱的妻子,孝道伦理的孔繁森再次义无返顾地踏上了二离桑梓的征程,到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的雪域高原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1992年12月,孔繁森第二次赴藏届已期满,由于工作需要,自治区党委希望他能留下来,到条件更为艰苦的阿里山地区地委书记。此时,孔繁森深知家中的老母、妻子、儿女是多么希望他早日回去。面对人生的又一次重大的选择,他又一次舍"小家"顾"大家",留下来,到被称为"世界的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山地区任地委书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行程两万多公里,跑遍了全区106个乡中的98个,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寻求阿里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振兴之路。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
孔繁森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优秀领导干部中杰出代表。他有着非常坚定的党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数次放弃优越的环境和舒适的工作,主动到最艰苦的西藏高原工作。孔繁森对待同志像一盆火,他把爱人民作为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他把藏族老人看作自己的父母,随时随地给他们送去温暖,为了抚养两个藏族孤儿,他竟三次偷偷地去卖血。他随身带的那个小药箱,带去了一个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情和爱。孔繁森是个出名的大孝子,每逢元宵节,总要亲自用地排车拉着老母看花灯,在回内地办事的间隙,也不忘亲自为老母梳头、洗脚、洗衣服,可亲可敬。然而由于工作的需要,他却把自己最看重的孝道毫不保留地献给了西藏人民。孔繁森清正廉洁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尤其令人称道。作为一个地委书记,他的遗物竟只有8元六角钱和几个盛书籍、衣物的纸箱子。他的工资并不低,但他却把自己的工资都拿出去资助别人。孔繁森把自己的命运与西藏的兴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了阿里山地区的经济发展,他呕心沥血,忙碌奔波,起最后的绝笔仍是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孔繁森去世后,他的事迹迅速传播开来,许许多多和他素不相识的人,在听了其感人的事迹以后,无不为他泪流而下,为他的英年早逝痛惜不已。在西藏、山东、阿里、聊城、成千上万的人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悼念这位党的优秀干部、藏汉民族的伟大儿子。中共聊城市委、地委,山东省委,西藏自治区党委,阿里地委迅速作出了向孔繁森学习的决定。全国各新闻媒体也纷纷赶赴西藏和山东聊城,详细采访、广泛报道孔繁森的动人事迹,西藏自治区和聊城地委分别组建了孔繁森事迹报告团到各地巡回报告。1995年4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向孔繁森同志学习》,随后,中组部和中宣传部联合下发了在全国开展学习孔繁森活动的决定。4月29日,江泽民和李鹏分别为孔繁森同志题词,并和其他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孔繁森同志的家属。6月30日,在庆祝建党74周年之际,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在中南海怀仁堂举办了"孔繁森之歌"大型文艺晚会。
孔繁森具有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满腔热忱,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学习孔繁森同志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对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宗旨观念、公仆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学习孔繁森活动在全国已形成高潮,"学楷模、见行动、做公仆、办实事",已成为激荡在神州大地上的强劲东风,弘扬繁森精神,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旋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