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以渐(1609-1665年),字于磐,号星岩,知名学者、历史学家。今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人,祖籍江西永丰。明清第一个状元,康熙的老师,一直为清世祖顺治所器重,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傅以渐自幼聪颖过人,经史过目不忘。据《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英武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加一级傅公家传》记载:"公生而颖悟强识,三岁能诵书,五岁熟记经史不遗一字,十岁工属(撰写)文,博极群书。"
傅以渐所处的时代,正置社会动乱的明末清初。其家境极为贫困。作文苦于纸,每起草于墙壁间;夜以香头照读,苦志力学,20年犹如一日,功读不懈,终成大器。
清顺治三年(1646年),开科大考,傅以渐以进士及第第一甲第一名,首夺大魁。朝廷在太和殿为其举行了盛大典礼,顺治帝赏赐荣宴,官授翰林院修撰,给六品朝冠,带金质花,拨发60两银子营造状元牌坊,又特地打开午门之正中大门,让他和榜眼、探花踏着中路出紫禁城。此非凡之礼仪,连亲王宰相亦都不能享用。傅以渐仕途顺利,顺治四年(1647年)任会试考官。五年(1648年),充任《明史》修撰官。九年(1652年)正月,任《太宗文皇帝(顺治的父亲皇太极)实录》纂修官。十年(1653年)正月,擢升秘书院侍讲学士。同年七月,任教习庶吉士。十一年(1654年)八月,授秘书院大学士。十二年(1655)他上书安民大计,深受顺治帝赞许,加封太子太保。不久,该任国史院大学士,兼文华殿试读卷官,并主编《太祖高皇帝(顺治的祖父努尔哈赤)、太宗文皇帝圣训》和《通鉴全书》。又承旨撰《内则演义》、复核《赋役全集》。十三年(1656年)八月,在监察御史面前申请辞职。不久得到顺治帝的圣旨:卿是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重臣,淳诚朴实,勤劳谨慎,怎能引退呢?应该抒展您的宏图谋略,辅佐皇上,教化人民,治理好国家。十四年(1657年)二月,傅以渐和庶子曹本荣奉旨修书《易经》。同年十二月,以渐遵旨完成了《易经通注》的编纂任务。是年冬,皇太后违和群臣,惶惧内阁,奏疏颇多,不两月,奏章积八百余。傅以渐三日之内,独自批阅处理完毕,顺治帝甚喜。十五年(1658年)任会试总裁。九月,任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是年十月,因病带职归里。十七年(1660年),傅以渐再次申请辞职,顺治帝派臣看望病情,并让他注重养病,一旦康复,既来京供职。翌年,康熙即位,复疏乞罢,在籍调理。
傅以渐治学严谨,精于考究。勤奋入解,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法律、兵农、漕运、马政、无不讨论,道德文章实为一时之冠。儒生学士尊之为"星岩先生"。生平著述及在朝奏议颇多。曾著有:《狐白解太史名篇》、《中规篇》、《易经通注》、《内则演义》、《诗经礼记春秋题说》、《贞固斋四书制义》、《贞固斋诗集》、《易经制义》等等,可惜皆于火。唯《四书易经制义》幸存于家配虞氏故居。居家养病期间,于康熙二年(1663年)还主持编纂了《聊城县志》。
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群僚中,傅以渐是一位竭诚尽忠的贤臣良相,甚得顺治皇帝器重。在专权牟利、贪污受贿的清朝官宦中,傅以渐也称得起一位连接奉公的"清官"。据史料记载:"公居相位,食不重味,衣皆再浣,无异寒素。"相传他在朝中虽居官显赫,却仍以简朴无华而著称。别的文武官员都骑马坐矫上朝,他却仍以驴代步,来往于官庭之间。一日被世祖(顺治)偶见,大笑。遂赐画轴一幅,乃图状元傅以渐骑驴小像。此系顺治御笔亲作小照,并题云龙山下试春衣诗于其上,改末句的"马"字为"驴",即"状元归去驴如飞",一时传为佳话。傅以渐相得一雅,从可想见。后人借题发挥,曾有演义诗一首:"阁老骑驴来玉殿,康熙引缰走在前。若非太保展雄才,清鼎岂能安如山!"
傅以渐对百姓的疾苦,有切肤之痛,对百姓中的正义言行,必倍加赞许。他生活寒素,仍竭力周济贫苦,惟恐关怀不及,对乡里百姓从未疾言厉色,深得百姓拥戴。相传傅以渐为官之后,家里人和邻居因一墙之宽的宅基,发生了纠纷。后经官动府,打开了官司。被以渐得知,随即挥笔写了四句诗,让人火速传送东昌家中。诗云:"千里来书皆为墙,让他几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人接书后见他讲的有理,作为官宦人家,不能以势压人,而应以仁义为重。家人立即撤回诉状,主动将宅基界线退后三尺。邻居得知,感动之余,也主动将宅基界线退让三尺,空出一条六尺宽的胡同。四街民众纷纷称赞,遂将这六尺胡同誉为"仁义胡同"。至今,颂扬他的许多故事在聊城一带久传不衰。
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十九日午时,傅以渐病势于故乡聊城,享年57岁,葬于城南傅家祖茔。著名历史学家、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始人、台湾大学前校长傅斯年为其后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