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的城隍文化

家乡区县: 鹿寨县

中渡镇可谓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早在三国时代的东吴末帝孙皓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就开始建县,名为长安县置,县城就设在今天中渡镇马安村的长安屯。中渡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境内有以香桥岩国家地质公园为中心的“香桥仙境”、“响水涌泉”、“洛江春汛”、“西眉烟雨”、“鹰山挂月”、“东岭晴岚”、“龙潭秋月”、“独寨凌霄”等中渡八景,展现出了中渡旅游区的雄、奇、秀、幽的特色,以一方保障、香桥石刻、武庙等为代表的洛江文化,在区内外享有盛名。
农历五月二十八日是中渡镇每年一度的城隍庙会,相传这天是中渡城隍的诞辰,该庙会从明代成化初年(约公元1462年)就流传至今。整个庙会历时3-10天,主要活动以集蝴蝶、贝壳、旱船、抬阁、挺马、高跷、龙狮表演的城隍爷巡城仪式为主,期间有百家宴(古时称合饭)、抢花炮夺奖屏、唱桂戏,武术、杂耍表演,随着时代的变迁,群众文化娱乐需求不断增多,现在的庙会活动除了保持原有的民俗活动外还增加有腰鼓、秧歌表演、山歌表演、放花灯、民间手工艺品展示、特色美食一条街等现代文化娱乐活动,使庙会活动更为丰富多彩。庙会期间,前来参加庙会的游客除了欣赏极富中渡风格的民俗表演外,最主要的还要赶到城隍庙烧香拜祭,祈求免灾脱难,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庙会当天全城彩旗飘扬,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可谓庙里香烟缭绕,庙外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说起中渡城隍庙会的由来,其实跟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在清朝光绪十年,北京城内太和殿失火,中渡城隍前往救火,太和殿上空出现“鹰山城隍”灯笼一对。火灭后,光绪皇帝念其救火有功,遂赐木匾一块挂入中渡城隍庙内,匾上刻有玉玺、龙头。后来人们将城隍爷视为保吉祥平安之神,定于每年五月二十八日举行盛大庆典活动来纪念他,此活动后来也成了中渡镇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节日。
然而,现在群众敬奉的城隍爷却不在城隍庙中,而是放在武庙中。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中渡城隍庙旧址位于鹰山背,约建于宋朝时期。后在民国年间,城隍庙被当做“四旧”彻底毁掉,虔诚的群众便把城隍爷请到中渡武庙内,将他的塑像移到关羽的身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关羽和城隍爷平排坐的现象。之所以让关羽和城隍爷做起“兄弟”,是中渡人民希望他们的子孙后代能文能武。这种包容的、朴素的观念,保住了中渡城隍文化,同时寓意着古镇居民邻里之间也能像关羽跟城隍爷一样,相亲相爱如一家人。
据口传文学了解,庙会活动的主要内容城隍爷巡城有严格的讲究,即在城隍爷巡城的前三天,城里选出八名壮汉用八抬大轿去接城隍爷,提前把城隍爷请进城。接好城隍爷后,这八名壮汉要严格进行斋戒、沐浴三天,每天用柚子叶煮水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才为城隍爷沐浴、更衣。到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凌晨庙内张灯结彩、摆上供品、点上香灯香烟,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开始逐一进庙给城隍爷磕头跪拜,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万事亨通。到早上九点,城隍爷正式巡城。巡城队伍的排列与清朝时期县太爷巡城队伍十分相似,走在队伍最前列的是两名手执锣的传令兵鸣锣开道,两名手持回避牌和肃静牌的卫士跟在其后,接着是一手拿尚方宝剑,一手托印章的贴心侍卫,接着是一个肩挑香炉、嘴里人念念有词的卫士,他是在为城隍爷巡城时驱赶道路上所有邪气呢!接下来就是城隍爷巡城所坐的大轿队了,因为是由身穿黑长袍、头戴黑布帽的八名壮汉合抬而得名“八抬大轿”,尾随其后的是分别扮演金童和玉女的抬阁,龙队、狮队、蝴蝶、蚌壳、旱船、挺马紧跟其后尽情表演,整个巡游队伍全副鸾驾,前护后拥,浩浩荡荡。城隍爷巡城时要是到了哪家门口,哪家都会烧上一束香,敬上一杯清茶,即可得到城隍的保佑。在城隍爷巡城仪式举行完毕之后,各街各巷的邻里乡亲会聚在一起吃一顿饭,最初时人们都叫吃“合饭”,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时的“合饭”就演变成为现在的“百家宴”。 据说,古时的“合饭”是由当时负责组织策划整个庙会活动的民间商会理事会通过发动当地知名人士、富商集资筹款,在举行完巡城仪式后,召集本乡或本街本巷合得来的邻里故人聚在一起吃一餐团圆饭。在每年的“5.28”庙会当天下午,人们为筹备百家宴,全城各大街小巷的乡亲们都会老少齐上阵,一起动手作菜。以古城内的东、南、西、北四条街道为场地,在街道上摆起一长串桌子,一张紧挨一张地放在那里,成为一张张长长的餐台。各家各户将每家做的几道最好的菜献上酒桌,全城人一起品尝,款待客人。宴席正式开始前,还要由镇上德高望重的长者宣讲村规民约,他们希望通过这个仪式教育村子里的人团结一心,遵守村规民约,使集镇中心越来越兴旺。在百家宴上,不仅能喝到香醇的米酒,还可以品到中渡八大特色家常菜,如毫细松、杂碎、清水羊肉、肚肺汤、香叶包、莲藕红肉、酸甜肉圆、粉蒸肉,由于这个宴席集百家之长,所以就叫“百家宴”。现在,中渡镇每年在举行“五二八”活动时,都会设“百家宴”,作为街民团聚,款待乡亲、客人的最隆重的仪式。接下来的3-10天里,就是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和群众自由祭拜时间。抢屏(或称抢花炮)是旧时年年必有,最为热闹的体育竞技活动之一。所有参加抢屏活动运动员都想方设法争夺套在花炮上的三个特质的铁圈(每个铁圈代表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套有铁圈的花炮放在一个直径为3米的圆圈内,当裁判员点燃花炮后,站在圆圈外的所有运动员就挤向圆圈中间开始争抢铁圈,当本队队员中有人抢得铁圈后,另一部分队员就围成人墙挡住其他队员,直到那名抢到铁圈的队员跑到武庙里,在城隍爷面前下跪作揖,就算真正抢到奖屏,别的队员不可再抢。如果不作揖,即使铁圈在手,别人还可以再抢去。据说,抢得奖屏者不仅可以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如镜屏、铜银、布匹、生猪等),而且还是个幸运儿,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得到城隍爷的庇护,一年当中事事顺意、心想事成,如养殖的会六畜兴旺、读书的会金榜题名等等。第二年,获得奖屏的人要还屏,还屏时的奖品或奖金要略比去年的有所增加,随后在新一年又用同样的活动形式抢屏。
如此热闹的城隍庙会,一般进行3到10天不等。很多乡下的群众,往往为了赶庙会,会住在城里几天。庙会每晚都会演一台戏,由有钱的人家请戏班来唱。热闹的庙会把湖南、桂林等地的群众也吸引了过来,一些商会在此期间亦纷纷在城里摆摊设点,形成庙会商贸市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城隍庙会利用它自身独特的魅力,用朴素的方式教育人们团结和睦、增强凝聚力,已经成为当时群众的精神支柱,成为“没有规定的规定、没有法律的法律”。

lxq(2015-04-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