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境农业生产,历史上处于自给或半自给的自然经济状态
农业
农业
。民国17年(1928年),政府始设立农业机构。新桂系统一广西初期,农业生产曾一度发展。民国30年后,由于战祸,天灾连绵,农业生产处于落后状态。解放后,1987年农业总收人比1950年增长4.7倍,比1978增长112.5%。农民人均纯收入429元,其中1957---1977年间纯收入平均每人每年增加1.75元,1978---1987年间平均每年增加34.9元。1987年粮食总产比1950年增长2.4倍,糖料蔗产量增长12.6倍,木薯片产量增长26倍。比1978年粮食产量增长93.6%,木薯片产量增长164%。[7]
工业经济
解放前,县境工业以铁、竹、木器手工业为主,兼有油、糖
公园
榨及碾米、砖瓦、酿酒等行业。清代有小规模的采矿和冶炼。民国20年(1931年)后,粮油加工业振兴,棉纺、酿酒、制酱等业亦有所发展。后因日军入侵,工业均遭严重破坏。解放后,经过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组成合作社(组)公私合营企业,仍以铁木竹器、土糖榨糖和粮油加工业为主。1958年出现“大办钢铁”群众运动和以改革制作维修农具为主的县、乡(镇)工业,同时兴办机制糖厂、砖瓦厂、耐火材料等县属工业。60年代初,贯彻中央“工业七十条”,调整工业结构,社、队企业兴盛,产品由小农具,小商品转为农机具,县属工业开办了六座锰矿、响水铁矿。70年代新增糖果厂和制药厂等6个县属企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工业迅速发展,尤以乡镇工业发展较快。至1987年县属工业16年,工业总产值按1986年不变价,下同)合计5958万元。集体所有制企业57个,工业总产值合计966万元,其中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13个,工业总产值231万元,乡(镇)办集体企业14个,工业总产值共735万元。在本县的区,地属工业企业15个(区属11个,地区属4个),工业总产值合计9809万元。[8]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5.6亿元,同比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亿元,同比增长30.09%;三次产业结构为18.00:56.00:26.00;财政收入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达56567.79万元,同比增长34.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38元,同比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5432元,同比增长10.0%。[9] 。2011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80亿元,逐步形成了以化工、制糖、造纸为支柱,建材、茧丝绸、汽配、机械制造和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相结合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