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风韵犹存——赤坎古镇(景点篇)

家乡区县: 江门市开平市

赤坎镇位于开平市中部的潭江之滨,毗邻市区三埠,距开平中心城区12公里,上接恩平、阳江,下通江门,广州,北连鹤山、高明、新兴,南往台山,面积61.4平方公里,人口4.6万,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达9万多人。历史上曾是开平县城所在地,后来才挪到三埠镇,即现开平市区。赤坎镇原先由新会县分割出来,由于潭江的各支流包围着赤坎镇,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乡村,北岸则是城市,清一色的骑楼,远比开平老街庞大的洋楼群。沿江的堤东堤西路,里面与之平行的中华路,夹在两条大路间还有一条叫“二马路”的小路,这是与江平行的三横,还有许多纵马路与它们交叉形成城区的路网。

虽然历史不如中国其他名古镇如周庄、乌镇、朱仙、黄姚等悠久,但赤坎镇位处著名侨乡,却有一番中西合璧的古朴味道。

欧陆风情街
欧陆风情街赤坎镇的堤西路被誉为欧陆风情街,沿路商铺建筑风格保存良好,充满1920年代的味道。早年旅美、欧的本地华侨带回国外建筑图纸再融合本地传统建筑风格,建造出一批中西合璧的楼房。其特色主要体现在楼顶建筑。岭南地区常见的骑楼在赤坎镇非常普遍,堤西路也不例外。据统计,赤坎镇共有3公里骑楼,约600座房子。



加拿大村

“加拿大村”具有浓厚的欧陆风情。楼房底层正面饰以罗马柱,二楼、三楼正面多为3个圆拱,下为圆柱,档房内的神台也建成圆拱形并饰有罗马柱。在门楣、窗台、阳台多处都刻有精美的欧陆式雕花,但许多地方仍保留了中国传统特色,可谓中西合璧。因为全村楼房均为旅居加拿大侨胞所建,故被称为“加拿大村”。村口还有一座碉楼———四豪楼。有浓郁的南洋风格的“春如”庐,门前两棵槟榔树已有80年树龄。
迎龙楼
坐落在开平市赤坎镇三门里村的迎龙楼,东距开平市6千米,是开平市现存最早的碉楼,为关氏家族所建。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关氏家族立村之初,这里是一片芦苇丛生,水鸟群集的低洼之地。为防洪涝,关氏十七世祖关圣徒夫妇献出家庭积蓄,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建起了迎龙楼。它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152m2,砖木结构,楼高11.4m,为全村制高点。楼顶的建筑形体没有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非常传统,是开平碉楼最原始的模式,代表了开平碉楼的早期形态,保存完好。


南楼
南楼高五层,外面布满弹孔。司徒氏七烈士于1945年日本投降前25日凭此楼抗击日军,坚守7天7夜的英雄事迹,深受后人敬仰,南楼也因而成为侨乡人民坚贞不屈、为国捐躯的不朽历史见证,开平民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赤坎影视城
由于本地古旧建筑众多,城市风貌古朴,此地成为国内外不少电影电视制作人青睐的拍摄地点。早在1939年,就有电影人司徒慧敏在本地拍摄抗日电影《保卫大四邑》。此后陆续有《三家巷》、《香江风云》、《廖仲恺》和《醉拳Ⅱ》、《六两金》、《南线大追歼》、《香港的故事》、《阮爱国在香港》(中越合拍)等影视作品在本地拍摄。
当地政府为了吸引游客并吸收资金进行文物修缮,2005年建成了赤坎影视城。该城占地6万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人民币。电视连续剧《风雨西关》和《三家巷》即在此拍摄。


图书馆(司徒氏图书馆、关族图书馆)
赤坎镇最奇特的景观,莫过于小小的地方竟然有两座公共图书馆。作为两大家族数百年竞争的见证,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现在依然作为地标建筑矗立在赤坎镇。
1920年司徒族人开设阅览室以满足族人文化需求,反响热烈。后来有海外族人提议兴建图书馆,1923年动工,1925年建成,总投资三万多银元,建筑风格为欧式。落成后一年,再置美国大鈡一座。馆内陈列本族名人事迹,藏品还包括慈禧太后题字等珍品。
此举震动了关族人,为了挽回面子,他们马上于1925年组成家族图书馆组委会,1927年动工,1929年建成关族图书馆,规模与司徒氏相当。他们采用德国大鈡,也有各类珍贵藏品。
由于抗日战争影响,这两座图书馆停办长达数十年。但1980年代初,当地政府落实中央政府华侨政策,予以重开。目前除部分楼层留作同族聚会交流之用外,其余区域仍作为公共图书馆对公众开放。

 

 

 

 

About me
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aaake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23461910.html
标题秀主页: http://www.wm23.cn/superTitleShow/15A/132483.html
微博主页: http://weibo.com/kewenze
2015能力秀互粉学习交流Q群:295851439

柯文泽泽泽,不是台湾市市长。(2015-04-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